品诗文网
首页
文章辞赋
古诗大全
诗词赏析
至理名言
咏花诗集
历史文化
阅读写作
世界文学
搜索
文章列表
《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译文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译文
《势利人装腔作调,都只在体面上铺张,可知其百为皆假;虚浮人指东画西,全不问身心内打算,定卜其一事无成》译文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译文
《君子以名教为乐,岂如嵇阮之逾闲;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译文
《隐微之衍,即干宪典,所以君子怀刑也;技艺之末,无益身心,所以君子务本也》译文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话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译文
《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译文
《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译文
《漫夸富贵显荣,功德文章要可传诸后世;任教声名煊赫,人品心术不能瞒过史官》译文
《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译文
《伐字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仁字从人,义字从我,讲仁讲义者,不必远求》译文
《图功未晚,亡羊尚可补牢;浮慕无成,羡鱼何如结网》译文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译文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译文
《凡人世险奇之事,决不可为,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译文
《自家富贵,不着意里,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译文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译文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译文
《自奉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译文
《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吃饭之本领;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成器之日期》译文
《盛衰之机,虽关气运,而有心者必贵诸人谋;性命之理,固极精微,而讲学者必求其实用》译文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译文
《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译文
《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译文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论己》译文
《“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译文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译文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译文
《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译文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为荣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译文
《舜大圣,而生朱、均瞽、鲧至愚,而生舜、禹揆以余庆余殃之理,似觉难凭然尧、舜之圣,初未尝因朱、均而灭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贵自立也》译文
《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之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译文
《人知佛老为异端,不知凡背乎经常者,皆异端也;人知杨墨为邪说,不知凡涉于虚诞者,皆邪说也》译文
《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矣;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译文
《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译文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译文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译文
《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译文
《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畅则无咎也;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译文
《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译文
《纵子孙偷安,其后必至耽酒色而败门庭;教子孙谋利,其后必至争赀财而伤骨肉》译文
《颜子之不较,孟子之自反,是贤人处横逆之方;子贡之无谄,原思之坐弦,是贤人守贫穷之法》译文
《见人善行,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译文
《治术必本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译文
《富贵易生祸端,必忠厚谦恭,才无大患;衣禄原有定数,必节俭简省,乃可久延》译文
《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译文
《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译文
《义之中有利,而尚义之君子,初非计及于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趋利之小人,并不顾其为害也》译文
《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则吉凶可鉴也;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则细微宜防也》译文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译文
《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译文
《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译文
《为乡邻解纷争,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为世俗谈因果,使知报应不爽,亦劝善之方也》译文
《多记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译文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译文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译文
《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译文
《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译文
《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何者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译文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译文
《谨守父兄教诲,沉实谦恭,便是醇潜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俭,定为悠久人家》译文
《求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译文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译文
《无论做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译文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既胜,天理或亡故有道之士,必使饮食有节,男女有别》译文
《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谋生各有恒业,那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工夫》译文
《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余谓如此精爽之论,足以发人深省,正可于朋友聚会时,述之以助清谈》译文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译文
《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译文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译文
《饱暖人所共羡然使享一生饱暖,而气昏志惰,岂足有为?饥寒人所不甘然必带几分饥寒,则神紧骨坚,乃能任事》译文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行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子弟习气已坏,教难行也,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译文
《居易俟命,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木讷近仁,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译文
《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贵乃烟云幻形》译文
《卜筮以龟筮为重,故必龟从筮从乃可言吉若二者有一不从,或二者俱不从,则宜其有凶无吉矣乃《洪范》稽疑之篇,则于龟从筮逆者,仍曰作内吉于龟筮共违于人者,仍曰用静吉是知吉凶在人,圣人之垂戒深矣人诚能作内而不作外,用静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译文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之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之良方》译文
《与其使乡党有誉言,不如令乡党无怨言;与其为子孙谋产业,不如教子孙习恒业》译文
《聪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纩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耕读何妨兼营,古人有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者矣》译文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时》译文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译文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译文
《陶侃运甓官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谢安围棋别墅,其镇定非学而能也》译文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译文
《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自紫阳集四子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译文
《何谓享福之人?能读书者便是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译文
《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译文
《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译文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译文
《数虽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数亦难违;变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无失,变亦能御》译文
《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逞奸谋事,事难必其稳便,可惜他徒自坏心》译文
《正己为率人之本,守成念创业之艰》译文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译文
《士既知学,还恐学而无恒;人不患贫,只要贫而有志》译文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译文
《处事要宽平,而不可有松散之弊;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译文
《忠实而无才,尚可立功,心志专一也;忠实而无识,必至偾事,意见多偏也》译文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译文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译文
《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意者,尚其鉴之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