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第一九四则解读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1],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2],所以维正教也[3];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4],恐人徒事记诵[5],而必使之反己省心[6],所以救末流也[7]。
【注释】
[1]紫阳:即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晚年主讲紫阳书院,人称紫阳先生。《大学·格致》之章:《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语,朱熹注释“格物”即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之意。
[2]即物穷理: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认为理在物先,物是理的表现形式,要根据具体事物穷究出真正的道理。
[3]维正教:维护正统名教。
[4]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正德初年因触犯宦官刘瑾,被贬官。刘瑾被诛后,任广陵知县,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总督两广。曾镇压农民起义,又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谥文成。王守仁主张以“心”为本体,提倡“良知良能”,“格物致知,自求于心”,反对朱熹的“外心以求理”,提出“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说,世称姚江学派,以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也称其学派为阳明学派。后人辑其文刻成《王文成全书》三十八卷,《明史》有传。
[5]徒:只,仅。
[6]反己省心:反省自己的本心。
[7]末流:本指河水的下游,后指衰乱时代的不良风气。
【译文】
朱熹注释《大学·格致》一章时,担心人们因误解而走入虚无,所以让人必须多去穷究事物背后的道理,以此来维护孔门的正统教义;王阳明吸取了孟子的良知学说,担心人们仅仅背诵不求理解,所以一定要让人反省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挽救衰乱社会中的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