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钱钟书

印证人生,通读熟记之后的本源

做人要有追求,读书也要有境界。钱先生对于读书所追求的境界和我们想的好像有些不大一样,他所推崇的并非是通过读书悟出道理,而是希望通过在生活中的体会,结合前人阐释的道理,总结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种人生感悟往往能与前人书中阐发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钱先生看来,读书还是需要回到生活中的。离开生活谈读书的话,就好比是离开池水的鱼,只能说侥幸扑腾一会儿,如果不能在最后回到水中的话,迟早会因干渴而死。书本中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为书中的内容将人生的道理进行了总结。

钱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到了《世说新语》中的山涛。山涛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一次,晋宣武帝决定以文治代替武治,山涛反对说,孙子、吴起用兵的本意就是为了防止祸患发生,大臣们都没有在意。果然,在“八王之乱”发生之后,各地盗贼四起,防备力量也特别薄弱,根本没有办法制止。这时候,人们想起山涛曾经说过的话,不仅称赞他“不学孙吴,而暗与理合”。魏晋时候,战乱频繁,此时司马氏篡夺了曹氏政权,政治上实施的则是高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们既无法施展自己的胸怀抱负,又于流离颠沛的生活中感受到生命苦短。为了排解这种郁闷的心情,为自己寻找生活寄托,这些人只好隐居山林,过着诗酒如画般潇洒的生活。老庄哲学一向提倡人要返归自然,不被人世的功名利禄所牵制,通过静观自然而忘我,达到与万物同游的境界。因此,老庄的这种豁达超脱的人生哲学正好成为士人们的心灵寄托。习读老庄,清谈玄理,以名士自居,成了许多士人的选择。但是,山涛却从来不肯以清谈名士的身份来标榜自己,他虽然不读老庄,但诗词歌咏、言谈举止上却总能与老庄的玄理暗合,旷达洒脱,所以,当时人们称赞他为真正的名士。

在笔者看来,一个读者如果能够做到暗合于理地读书的话,那么这个人的境界是很高的。如果说这个人只是掌握了读书方法,并不懂得什么叫暗合于理,那么只能说他还在理论知识中徘徊,没有弄清楚如何读书。真正做到暗合于理的人,能够真正地建立起人生感悟,它要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加有深度。

正如我们所说,钱先生的读书,就是一种暗合于理的读书。读者在读书的时候,如果能够带着这种情感来看待自己的人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把这些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完美的。印证人生,其实是从书本上回归人生、回归生活的一种说法。以书籍来印证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心意,才能真正地和书中之人心有灵犀。

钱先生的性格中,既有陶渊明的淡泊名利,又有着李白的狂傲不羁。与此同时,他又融合了其他学者的睿智和机敏,这些不同的性格构成了他人格魅力中最为独特的一部分。而钱先生的这种性格也常常体现在他的文章之中,读者在读钱先生的文章时,虽然读的是文字,但是收获的却是他内心的感悟。钱先生读书,读的是纵横古今的人心和世情。他的著作嬉笑怒骂,放达洒脱,汪洋恣肆,文中处处潜藏着深意。他为人与世无争,有种令人难以企及的洒脱之风。

品味人生,更多地是要懂得品味人生的一种态度。格拉斯说过,熄灭烛火,才能看见灯芯。这就好比是那些在途中的朝圣者,在不断反省的途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因此他们本该平庸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大千世界,物欲横流,人们在纵情享受高科技所带来的幸福生活的欢愉,不经意间却失去了太多原本不该失去的率真、勤勉和上进,有的人喜欢上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人碌碌无为而终老一生。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幸福指数的理解也很不同,但不管是谁,最终都需要回归到现实中用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一本大书,有的人在匆忙合上书本之时,却又渴望能够重新来书写自己的人生。相信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也会思考,倘若自己是书中主角的话,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印证人生,要懂得在书本中去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更要懂得用学到的道理来对待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