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先生的博闻强记是众所周知的,有人说他过目不忘,也有人称赞说他有着照相机的记忆功能。说法虽然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
清华读书时的钱先生不太喜欢做笔记,据说当时的钱先生读了四年的大学,从来没有好好地听过一节课。他上课的时候很少带课本和笔记本,即使带了也很少认真听讲,他不是在偷偷地看典籍原文就是在笔记本上画漫画。但出乎意料的是,每次考试的时候,钱先生的成绩总是排在第一名。四年以来,他有两个学年的成绩为“甲上”,一个学年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钱先生的同窗每次提及他的时候就会表示由衷的佩服。好友时常向他询问好成绩的秘诀,每逢此时他便摇头晃脑地向人解释说,好成绩是“亲炙古人,不由师授”的结果。
非凡的记忆力不仅让钱先生在学习方面事半功倍,而且在文学才情方面也颇受赏识。在他和陈衍老人的交往上,就能够体现这一点。陈衍,号石遗,是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诗坛上有很重要的地位。石遗老人对学者和诗人很少有认可的,但是对钱先生却总是另眼相看。有一次,石遗老人和钱先生谈到清末大诗人王运的时候,询问钱先生是否了解王运此人。钱先生列举出自己曾经读过的书籍,用多个事例佐证王运是个矮子。钱先生学识的渊博,让石遗老人也大为称赞!
钱先生的记忆力在陈寅恪之外,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与之相比的了。国外的学者称钱先生的记忆力如“照相机”般惊人,这并不夸张。在小学之前,钱先生就已经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他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当中随意地抽取一本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地背出来,即使是书中好汉所用的兵器斤两他都能说出来。
20世纪40年代,钱先生此时正在清华大学任教。有一天,有个研究唐诗的同学去图书馆查资料,准备考证一个典故。可是,他在图书馆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需要的资料。这时正巧碰到了钱先生,他抱着试试的运气去请教钱先生,毕竟图书馆的书籍很多,谁也不会对每本书的位置记得特别精确。没想到,钱先生笑着对他指点到,去找哪个架子的哪一层哪一本书,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典故。他按照钱先生的指点,果然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典故。而经此一事之后,钱先生的超强记忆力也在学生中大为流传。
据杨绛先生所说,钱先生本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记忆力有那么“神”。他不过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罢了。读书不是单一的读,还要做笔记。钱先生读书并不是只读那么一遍两遍,他读书通常是要读三遍四遍,笔记也不断地进行添补。因此,他在读了那么多书之后,仍然对以往看过的书记忆犹新。
在清华大学上学时的钱先生不喜欢做笔记,但并不是完全不做笔记。他不喜欢在课堂上做笔记,但在图书馆读书的时候,笔记本却从不离身。不过,钱先生真正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是在他到牛津大学读书之后。当时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饱蠹楼”的图书不外借,到那里读书的话,只准携带自己的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的痕迹。因此,想要读透这里的书就只能边读书边做笔记。据杨绛先生说,钱先生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总是会说,“一本书读第二遍的时候,总是会发现第一遍有很多的疏忽。”最精彩的句子,通常便是在读了几遍之后才发现的。
不管是超强的记忆力还是超于常人的学习力,如果没有自己后天的学习的话,即使是一个天才他的先天优势也会被消磨殆尽的。韩愈曾有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倘若一味消磨不思进取的话,是绝对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钱先生的记忆力在其他人看来可能是非常神秘的,但是在他本人看来却是十分普通。先天的优势需要后天的辅助成长,如果不懂得学习培养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