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无路李卓吾》明朝历史事件

明中叶的哲学家李贽被时人称为 “狂士”、“妖人”,而他自己以 “真儒”、“真道学” 自居,他的书多次被禁,却不胫而走,一时乡野之士皆人手一册,其反抗精神激励着后世的反叛者,直到 “五四” 时期还常被人提起。李贽号卓吾,嘉靖六年 (1527年) 生,祖上曾作航海生意,到祖父一代已家道中落,尽管他从小痛恨死读经书,还是走上了通过科举入仕的道路。他22岁中举人,29岁选任河南辉县教官,以后做过几任小官,最后在荒僻的云南姚安做了3年知府,便毅然离开官场,投奔湖北黄安,在好友耿定理家寄居。4年后,耿定理去世,李贽与定理兄定向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便离开了耿家,送走妻女,移居麻城,在芝佛院过了8年半僧半俗的生活,他的著作大多是这时撰写的。其代表作是 《焚书》 和 《藏书》,因为这是 “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作品,必被焚毁,或只能藏之名山,以待后人。他的言论的确是惊世骇俗的,声称孔子是人不是神,也有心,“六经” 不过是当年的歌功颂德之书,而《论语》、《孟子》不过是孔门弟子残缺不全的笔记,不必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但他决不是儒学的彻底反叛者,在芝佛中供奉着孔子牌位,他经过曲阜时也拜谒孔庙,他所追求的不过是儒家最高理想与人性的统一。因此,他异常激愤地揭露道学家的伪善面目为:“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穿着儒雅,行若猪狗。”同样,他也尖锐地解剖自己说:“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饫德。”这种思想的苦闷是非常深刻的。明代社会终于容不下这个异端,将他逮捕入狱,他乘人不备,用剃刀自刎,用血写下:“七十老翁何所求”数字,在血污中挣扎了2天才死去。而在明儒的道德议论中,明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