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末世运偏消》明朝历史事件

明思宗若生在明中期,再怎么不济,也能使国家保持清平的局面,然而,他偏偏生于末世。他接受了一个烂摊子,经万历、天启两代的糟蹋,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军队不堪一击,外有满清压境,内有农民起义。更为可怕的是,整个政府机构及士大夫阶层都彻底腐化了,经过几十年的党争,无谓的党派斗争已成为惯性,在所难免,贿赂公行,选出的官,文者无谋,武者无勇,上下内外,通同扯谎,事事皆坏极了。皇帝看到这局面,真是太着急了,只希望一夜之间就能整顿朝纲,使老大帝国恢复青春,他自己认真负责,便希望臣下也如此,然而哪里行得通? 于是他又愤怒又失望,便用重刑处罚臣下,结果使君臣更为离心离德。臣下批评他说:“陛下求治之心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 可年轻的皇帝哪里听得进,仍是一味地急躁,他政治经验不足,又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用人不当,便反复换人,动不动就逐杀朝官,到崇祯末,内阁大学士前后换了51人,杀了2人,诛杀了7名总督。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大小臣僚不敢任事,人们皆明哲保身,另一方面奸佞之徒利用皇帝的弱点,大进佞词,或以严刑峻法苛责对立派。朝廷上唇枪舌剑,不讲安邦治民,只是无聊的指摘吵骂。一次,天象发生星变,各派大臣又来劲了,借此大作文章,互相指责,吵得不亦乐乎。对此,皇帝非常讨厌,便不再相信文武群臣,甚至以后也用宦官监视群臣,使政治局面更为混乱。由于崇祯帝特别克己勤政,旧史对他的失败尤为痛惜,以为如果他不那么急躁,也许就能成功了。然而,不急于求成,或许导致因循,不严厉治下,也可能无法控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崇祯的宝座正安放在火山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