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钱钟书

文如其人,在此而不在彼

文如其人的关系,就如同人与言的关系。言是人心里所想的表达,而言又通过文来表达,文如其人是希望言文一致,达到言行统一的意思,孔孟之道要求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的修身更多是指个人的品行,要求人要学会养性,要学会保持品德和文品的一致。然而,事实证明真正做到文如其人的人是极少的。

钱先生的思辨能力是比较强的,他在看问题的时候经常会从正反两方面来看,这也得益于他对西方辩证法的研究。对于“文如其人”的观点,钱先生并不是特别认同。他觉得,从正面来看的话,文章并不一定要能够体现作者的品行,就像是吴处厚所说的那样“文章纯古,不害为邪。文章艳丽,不害为正”。文章质朴并不妨碍他为邪人,文章艳丽也并不影响他是正人。魏叔子曾说过,大奸大恶的人也能作出让人叹为观止的文章。譬如奸臣魏忠贤,他是奸党,是邪人,但是他的《铃山堂集》却被称“晚节冰霜”,奸人做正文,因此文如其人的表达有时并不能称为是一种正确的说法。

在钱先生看来,文章写得纯正古雅,不见得本人就是正人君子,文章写得绮艳华丽,也不能证明作者一定是个轻浮的人。从这点来看,钱先生不太赞同“文如其人”是很有道理的。千百年来,人们已经对作品和作者的评断产生了混淆,在作文与做人的标准上也产生了混淆。人们不能只根据作品或者作者的话就断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在“行间字外”求得真相。另外,我们要懂得在判断文章的时候,理解清楚真假的定义。如果我们真的按照“文如其人”的标准来判断的话,那么作者一定要对自己写过的东西有亲身经历才行。倘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写《水浒传》的作者一定得是个绿林大盗,《西游记》的作者不是神仙就该是妖怪了。杨绛先生曾说过:“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发出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因此,想象和虚构的东西一定要和真实、现实区分开来,人们也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

钱先生特别赞同孔子的一句话:人心比山川还要深险,了解起来难于知天。时间尚且有春夏秋冬昼夜之分,人的情感却深深掩盖在外表下面,不容易分辨出来。人都有两面性,都有复杂性。文章中呈现出来的作者和真实的作者未必一致,有的时候甚至恰好相反。

另外,“文如其人”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文字的格调、境界总是和作者的气质和性情相接近,很多的时候表现为作者的自然流露。

钱先生在谈到“文如其人”时,提到了《吕氏春秋》中“六戚四隐”“八观六验”的观人之法。其意思就是,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先看他和父母兄弟妻子如何相处,再看他在新交、故友、居处、邻里中的表现。除此之外,还要看他通达、高贵、富有、穷困的时候都会有什么表现,看他爱好什么,从学习中得到什么,是否言行一致,喜怒哀乐、恐惧、痛苦时,是否还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掌握了这些,才能算是真正透彻地了解了一个人,而非简单地从对方的文字和言辞上判断这个人的为人善恶,德行善美。

正人可以作邪文,邪人也可以作正文。在钱先生看来,如果一定要通过文章看出作者为人的话,就需要看出作者在字里行间隐藏的东西。性情狷狂的人,写出的文章不可能完全澄澈淡泊;性格豪迈的人,也不会写出谨严的作品,所以说“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