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梁漱溟

《自举其身难,自见其面亦难》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自举其身难,自见其面亦难

梁先生语录:

古人云:“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这就是说人不易看清楚自己的面孔,即看清了又不易随时可以自主地调理自己。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若要不屈千里马的才,让它展示自己一跃千里的雄风,须得有慧眼识珠的伯乐才行。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人若要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也需要赏识自己才华的人。

人们为什么赞美知人善任的领导?因为他能将把员工放对位置。擅长搞内勤的人,绝不会拉去搞外联;善于做行政事务的人,绝不让他去公关。这就是“伯乐”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

人生于世,难以自举其身。人们常说,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话是如此,然而,现实生活告诉人们,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有发光的机会。“毛遂自荐”当然也是一种解决方式,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如毛遂一样有着足够的自信与勇气。因此,若要让自己才有所施,不被屈就,就需要有“伯乐”的欣赏与举荐。人生中,我们能否取得成功,能否有大成就,能否走对路,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有没有欣赏自己的“伯乐”。当然,真才实学是前提。但这并不是说,没有某一种真才实学就认为自己是废物了,要知道,这世上没有生来的废物,只有不肯用脑筋的蠢物。

总而言之,人们要自举其身是极难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要成功地自举其身,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提升自我,让自己取得成功,“伯乐”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师友可能就是最了解我们的“伯乐”。因此,“自举其身”不能不思及师友,不可忽视师友的力量。

对此,梁先生是深有体会的。梁先生曾评价蔡元培先生说,蔡先生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确,梁先生在思想上、哲学上、学问上的造诣是早有显现的,但是若是没有遇到蔡元培这个欣赏他的“伯乐”,他难以在二十多岁就拥有当时的声望与名利。

事实上,人不仅难以自举其身,也难以自见其面。对此,梁先生也深表赞同。为此,梁先生提议,调整自己必须亲师取友。

魏征因病去世时,唐太宗痛心疾首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师友是我们的明镜。我们的优缺点他们都尽收眼底,甚至可以肯定地说,他们要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正因为如此,所以,当我们困顿与迷茫时,不妨亲师取友,向他们寻求意见,抑或是寻求帮助。如此一来,我们不但能感受师友带来的真情,还能不断地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客观地全面地评价自己,进而寻找走出困惑的方式。这不正是亲师取友的好处吗?

除此之外,诚如梁先生所言,“靠朋友之提醒以免于忽忘,这是一层;更进一层,就是靠朋友的好处,以融化感应自己的缺短而得其养”。亲师取友的过程中,我们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看到师友的优点与光芒,对比之下,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进而“见贤而思齐”,如此一来,不但能自见其面,还能自我提升,自我完善。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脾气暴躁,动不动就会发脾气,假如他身边有脾气温和,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能保持镇定的朋友,在与他们长期相处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的影响,坏脾气可能慢慢会得到改善,甚至“判若两人”。

但是,梁先生提倡亲师取友以自见其面,与此同时,还提醒人们,朋友彼此帮忙时要以同情为根本,以了解为前提。由此可见,亲师取友,也不能没有选择。特别是朋友之间,假如双方了解不深、不够,若要达到“见其面”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假如朋友之间了解不深,就难以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对方。而在对方向自己寻求帮助的时候,可能就难以给出中肯的意见,如此一来,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会出现“帮倒忙”的后果。

因此,要解决“自见其面难”这一问题,需要亲师取友,但是不能没有分寸,要以足够的了解为前提,才能真正达到“自见其面”的目的,才能实现提升自我的目标。

总而言之,人生于世,自举其身难,自见其面亦难。要解决这两大难题,就当思及师友。亲师取友,不失为一条解决问题、提升自我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