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七子》明朝历史事件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士大夫的精力皆耗于时文,因此诗文远逊于唐宋。明初大乱之后,士人无意于功名,埋头读书,加上刚刚推翻元朝统治,士人对汉族的古文明尤有亲切感,于是脱去元末纤巧浮艳的风气,有一种浑然天成、清新自然的古朴风气。明初作家有宋濂、刘基和高启,宋濂以散文见长,高启以诗歌见长,刘基则诗文兼优。从明成祖到英宗正统年间,统治秩序比较稳定,社会经济日趋繁荣,雍容典雅的歌功颂德之文便统治了文坛,其代表作家是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故称之为“台阁体”,其诗文散发着 “富贵福泽之气”,以至于千篇一律,毫无生气。为振起苍白无力的文风,明中期出现了文学复古思潮。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在内的“前七子”崛起,他们响亮地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此唱彼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取代了台阁体对文坛的统治。到嘉靖年间,又有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后七子”继起,把复古主义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前后七子”大都是当时的政治风云人物,在与宦官、豪门的斗争中,经历了个人的升沉荣辱,因此也有真率可读的诗文,而且前七子大都是西北人,其诗文也有以北方的雄刚取代南方之柔弱的特点。然而他们刻意模仿汉唐诗文的形式,缺乏个性和时代精神,走向另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曾说宋人书不必收,宋人诗不必观。一天,他的朋友找出四首诗给他看,问:“此是何人诗?”答道:“唐诗。”朋友笑了起来,说:“此正是先生所不要看的宋诗呢!”何沉默半晌说:“仔细看看的确不好。”这种倔强已到了不讲道理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