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下:与民同乐》原文|注释|赏析

第 一 章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第 二 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第 三 章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第 五 章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释〕  庄暴;人名,齐国的大臣。  王:指齐宣王。见于王:被王召见。  庶几;差不多。通常指接近理想状态。  前一个“乐”指欣赏音乐;后一个“乐”指快乐。下仿此。  管籥(yuè):古代的吹奏乐器。  疾首:头痛。蹙頞(cù è):皱起额头。 极:穷。  羽旄(máo):指旌旗。  囿:帝王的园林。  传:指古代典籍的记载。  刍荛(chú ráo):指割草打柴。  雉兔:指打鸟捉兽。  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葛国是紧邻商的小国,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商汤曾赠葛以牲畜,又派人为之种地,给种地者送食物,但葛君却抢掠、杀害他们,连儿童也不放过。汤为此而讨伐葛君。  昆夷:一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部族,曾入侵周,每天三次攻周都城门,文王紧闭城门,不与之交战。  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亶(dàn)父。獯鬻(xūn yù):又称猃狁(xiǎn yǔn),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獯鬻曾攻打周地,古公亶父因其兵力强大,逃亡到岐山下。 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前465年在位。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赫斯:发怒的样子。  爰:语首助词,无义。  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笃:厚。祜(hù):福。  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书》:《尚书》。  引自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厥:同“其”。  一人:指商纣王。衡行:即“横行”。  明堂:天子接见诸侯用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周天子东巡时所设,汉代尚有遗址。  已:止,不。  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一带。  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为私田,中间一百亩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关:道路上的关卡、关口。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孥(nú):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指牵连妻子儿女。  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ɡě)以:可以。茕(qiónɡ):孤单。茕独:孤独的人。  公刘:人名,后稷的曾孙,周部族的首领。  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糇(hóu)粮:干粮。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袋子,橐小囊大。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光大。干戈戚扬:指四种兵器。戚:一种大斧。扬:即钺。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引自《诗经·大雅·绵》。率:沿着。浒:水边。姜女:太姜,太王的妃子。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词,视察。宇:屋宇。  怨女、旷夫: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鉴赏〕  这一部分记录了几段孟子同君主的谈话,虽然没有深奥、系统的理论表述,表面看来话题也好像无关宏旨,然而正是在闲谈君主游乐之事的过程中,孟子确立了儒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阐明了国家的功能,规定了政府治国的根本目标,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仁政学说。

关于人对声色享乐的欲望,孟子的态度其实要比后代道学家们开明得多。在孟子看来,耳目喜好美声美色,口腹喜好美味佳肴,都是人们共同的喜好,是人的天生的本性。什么叫“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人天生的禀赋就是最根本的“性”。所以人们要满足食色之欲,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本身并不错。可恶的是那些统治者,明明自己有这种欲望,却不肯推己及人;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纵情享乐,却剥夺广大民众满足基本需求的权利。孟子游说各国诸侯的重要话题之一,就是努力劝他们要与民同乐。在孟子看来,国君好乐、好勇、好财、好色,都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国君,关键是看他能不能推己及人,与民同好,与民同乐。这样,肯定人的感觉欲望的合理性就成了孟子仁政学说的一个哲学基础。

尽管孟子一贯反对崇尚暴力的霸道,主张从同情心出发行政,以道义的力量争取民众,依靠卓越的精神和品德取得政治优势,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但是他同孔子一样,并不绝对排斥武力,并不一概否定好勇尚武的精神。他所厌恶的是践踏正义的战争、一人横行天下的独夫暴行和狭隘莽撞的匹夫之勇。孟子始终把统治者个人的好恶欲望同他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应有的思想感情和职责相联系,他的言行应当体现国家的意志,反映国家的功能,而国家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保护人民的安全。孟子把百姓的利益作为国家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他看来,除暴安良,保境安民应是仁政的基本要求,至于统治者如何实现这项要求,则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而定:可以是发扬英勇无畏的精神讨伐独夫民贼,即第三章颂扬的“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文王、武王之勇,也可以是像商汤对蛮不讲理、凶恶残暴的葛君那样,做到仁至义尽;像古公亶父和周文王对待入侵抢劫杀戮的部族那样,或紧闭城门避战,或撤退转移,保护百姓;像越王勾践侍奉强大的吴国那样,忍辱负重以保全国家。不论怎样做都是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第一要务。

尽管孟子崇义贬利,但是他反对的是人们一味地追求私利,对于社会的公利和人民的福利他不仅不贬低,而且竭力加以维护,把它们规定为国家政治的基本目标。他利用一切机会,向统治者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在游说国君时无论什么话题他都要引导到关心百姓的福利。第五章中齐宣王问明堂之事,孟子借机宣传“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以及关怀鳏寡独孤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主张;而在齐王披露他有“好货”的缺点的时候,孟子又趁机劝说他要让国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可见,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是孟子时刻牵挂的最重大而急迫的问题。

《孟子》这一部分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本思想,处处显示了孟子时刻为百姓着想。如果说在《梁惠王上》孟子游说时说“仁者无敌”、得人心者得天下,其表达的逻辑仍然是以君主的王天下为目的,以百姓的拥护作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那么在这几章中孟子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把人民的利益规定为国家政治的根本,政府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认为统治者的政事应当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百姓的生活状况应当成为统治者的首要关切,统治者的一切政治举措应以是否符合百姓的利益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孟子没有批判君主制和封建专制主义,但是他力图把君主制的危害减少到最小的程度,他力图把君主制引导到为社会和全体百姓谋福利,他已经接近于这样一种观念:人民应当是国家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