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二)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三)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豜于公。
(五)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七)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八)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51〕。朋酒斯飨〔52〕,曰杀羔羊。跻〔53〕彼公堂,称彼兕觥〔54〕,万寿无疆!
〔注释〕 七月:指夏历七月。流火:火星偏西,表明暑气已退,寒气将至。 授衣:制好冬衣交主人。 一之日:夏历十一月,后文同。觱发(bì bō):寒风吹动头发。 栗烈:犹凛冽。 于:为,指修理。耜(sì):翻土农具,状如锹。 举趾:举足,指开始耕作。 馌(yè):送饭。 田畯(jùn):古代的农官,又称农正、田大夫。 载:开始。阳:暖和。 仓庚:鸟名,黄莺。 懿(yì):深且美。 微行(hànɡ):小路。 蘩:白蒿,春季蚕未孵化,煮白蒿汁浸润则易出。祁祁:众多的样子。 殆及:将与。 萑(huán)苇:芦苇。 蚕月:三月;条:修剪。 斨(qiānɡ):方孔斧。 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猗:攀引。女桑:嫩桑叶。 鵙(jué):鸟名,即伯劳、子规。 绩:纺织。 载:又。玄:黑色。 朱:红布。孔阳:非常鲜亮。孔,甚。阳,鲜明,漂亮。 秀:草本结子。葽(yāo):远志,一种中药。 蜩(tiáo):蝉。 其获:就要收获。 萚(tuò):树叶。 于:取。 同:指同去打猎。 缵(zuǎn):继续。 私:归狩猎者所有。(zōnɡ):一岁小猪,泛指小兽。 豜(jiān):三岁大猪,泛指大兽。 斯螽(zhōnɡ):蚱蜢。股:腿。动股:跳。 莎(suō)鸡:纺织娘。 穹(qiónɡ)窒:全部堵塞。 向:朝北的窗户。墐(jìn):用泥涂抹。 郁:郁李,李的一种。薁(yù):山葡萄。 介(ɡài):通“丐”,祈求。眉寿:长寿。 壶:通“瓠”,葫芦。 叔:拾取。苴(jū):麻籽。 荼:苦菜。樗(chū):木名,臭椿。 重(tónɡ):早种晚熟的谷。穋(lù):晚种早熟的谷。 同:集中。 上:通“尚”,还。执:从事,操作。宫功:建筑宫室。 索绹(táo):搓绳子。 乘屋:上房顶修缮。 冲冲:凿冰声。 凌阴:冰窖。 蚤:通“早”,早朝,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肃霜:天高气爽。霜通“爽”。 〔51〕 涤场:即涤荡,凋落。 〔52〕 朋:两壶。飨(xiǎnɡ):以酒食招待宾客。 〔53〕 跻:登上。 〔54〕 称:举起。兕觥(sì ɡōnɡ):古代铜制兕形酒器。
〔鉴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篇章,或者表现田园生活之美,或者表达劳动者对剥削阶级贪得无厌的愤恨,或者从普通人的角度抒发对时政的见解。《豳·七月》可以说兼而有之,是难得的展现当时农家生活的活化石。单纯地把本诗视为言“农家乐”或者“农家苦”,我们认为都是简单地曲解它的本意,生活中本来有喜有悲,何必以一个固定的模式说诗?正如对待活生生的个体,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角度切入,才有可能让我们把握住其本有的真生命。
对于《七月》的写作年代历史上多有争论, 一说为周公“陈王业”之作,一说为豳人所作。《毛诗·小序》认为这首诗是“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周公以农耕社会下层百姓生活的艰难,劝导成王体会创立家业、建国理政的艰辛,正如朱熹的注释中所记载的,周公以《七月》教导成王“知稼穑之艰难”。确实诗歌描写了百姓春耕夏作、秋收冬藏,以及养蚕、狩猎、建房等十二个月的生活细节,他们终年忙忙碌碌,却连果腹都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百姓对于这种生活仍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对公子、监督农事的官员以及主人并未流露过多的不满,更不用说辛辣的嘲讽与愤怒的火焰了。《左传·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鲁君“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荡”非放荡,而是对生活不加矫饰的真实而自然的记录与表达,“乐而不淫”应该说是比较中肯的评判。
全诗共八章,每章十一句,以月令为线索。第一章总起全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以常人体会最深的节令变化为兴。在古代天象的变化常常被用来作为人事活动的重要参照,火星西偏与天气转凉,该是添加衣服的时候了。转眼间十一月、十二月到了,冷风吹得人瑟瑟发抖,平民百姓家徒四壁,无衣可加,只能苦苦忍受这彻骨的寒冷。后来寒冬终于过去,冰雪渐融,人们又开始满怀希望地整治农具。到了春暖花开时节,农民打着赤脚、踏着泥土的芳香,含着微笑撒播一年的希望。中午到了,老婆孩子送来饭菜,即使管理农田的小官看到这里也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一章既有苦痛难熬的寒冬,也有充满希望的春季。人生不就像那四季的轮回,在绝望的谷底与希望的顶峰间流转?
第二至第七章从四个层次展现了不同家庭成员、不同季节的生活场面。第二、三两章主要写女子在春夏之季采桑养蚕纺织。春日融融,在绿色的海洋里,采桑姑娘们哼着小调,听着枝头莺儿的鸣叫,心都醉了,可是一想到可能被贵族家抢去作陪嫁,惆怅、悲伤之情涌上心头。夏初时节,姑娘们白天修剪桑条,采摘嫩嫩的桑叶侍弄蚕宝宝,晚上在杜鹃声中,施展灵心妙手为主人家纺麻染布,缝制衣服。她们既有对春天的浪漫遐想,也有对个人心事的感伤。
第四章主要写农家男子的活动。收获季节他们挥汗如雨,秋叶飘落时外出打猎。和女子相比,男人们无意于花开鸟啼,却全身焕发出勇猛英豪之气。第五章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首先描写常见昆虫一年四季的活动,形象而准确地抓住它们在不同季节的活动特征:五月蟋蟀开始练习弹腿鸣叫,六月纺织娘已经振翅求偶,七月它们还在田间爬来飞去,八月开始往农家转移,九月就能在房前屋后听到它们的吟唱,到了十月就在屋内床下躲避秋霜。时序的变化与昆虫活动交织在一起,为贫苦的农家小院增添了几多乐趣!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和虫儿一样,为生存而往来奔波。寒冬将至,妻儿老小只能在这空荡荡、冷冰冰的茅草房中度过除夕夜。虫儿、老鼠尚知到我家避寒,我们劳碌一年又能到哪里找到可以躲避风雪的温暖之地?想到这儿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第六章交待了百姓四季饭菜,有时令蔬菜的当儿还好,可以拿菜当饭,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拿野菜充饥。自己一家人吃不饱,还要酿制好酒给主人祝寿。第七章讲述百姓不但要耕作收获,农闲时节还要到贵族家里承担甚至比农活还要繁重的劳役,怎一个“苦”字了得!
最后一章主要表现百姓年终参加的献祭以及社交活动,这也是一年中可以放松的机会。他们打扮得干干净净参加祭礼,然后开酒杀羊,在醉醺醺的祝福声中共度新年。也许在这种沉醉中,可以舒缓一下痛苦, 绷紧的神经可以松弛一下,因为,新的一年马上要开始了。
有人说《七月》是“韵律化”的《夏小正》或《月令》,应该说这抓住了此诗的基本特点,即以节令为线索,把百姓全年的农事活动以及饮食起居等逼真地呈现出来。我们认为以百姓一年四季的生活、农事活动为中心,是本诗更为突出的特征,其中穿插了对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描述。陈子展的《诗经直解》写道,《七月》以“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兽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如意。固是叙述忧勤,然即事感物,兴趣更自有余,体被文质,调兼《雅》、《颂》,真是无上神品”!所谓“体被文质”即不假矫饰,近乎白描地展露百姓生活的真实面貌,既有凄苦的感伤与无奈,也有田园生活的乐趣与欢欣。当然,白描中注意了生活情趣的细节描写,平淡的笔触中常带感情,对采桑女的生活场景与细腻情感的描绘、对虫儿生活习性以及举家扑鼠的活动的刻画,可谓字字珠玑,不愧“无上神品”。另外本诗句式上不拘四言,往往根据农事以及实际需要,杂用五、六、七言,灵活多变,运用自然,毫无拘牵之感。这种写法对后世的民歌、甚至词曲,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弥足珍贵的是,作为远古人民生活的“活化石”,《七月》一下子拉近了祖先与现代人的距离,即使今天仍能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古朴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