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秦观

《踏莎行·雾失楼台》赏析、名句解读、写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鉴赏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题解

这首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暮春时候,当时作者被贬谪郴州,住在郴州旅舍。有的版本在这个词调下有题目“郴州旅舍”。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前途渺茫的凄苦失望之情,以及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

关于这首词,据《清波杂志》说是秦观写给某个他所牵挂的特定对象的,清赵翼《陔余丛考》认为,这位特定对象就是长沙义妓。据宋洪迈《夷坚志》记载、赵翼《陔余丛考》考定,长沙有个妓女特别喜欢秦观的词,每得一篇,“辄手笔口哦不置”。后来秦观遭贬经过长沙,这位妓女盛情接待,并情愿托以终身。秦观感动于她的深情,但因自己是戴罪之身,不敢带她同往贬所,只得婉拒,并写了这首词相赠,末尾“郴江”二句便是表示遗憾之情。这位妓女从此闭门谢客。后来秦观在藤州病卒,灵柩北还快到长沙时,这个妓女前一天晚上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秦观来向她告别。她醒来之后大惊:“自从我和秦学士相别,从来没有梦见过。今天突然梦见他来告别,这不是吉兆啊。”于是派遣仆人去打探情况,果然得到秦观病殁的消息。这个妓女于是身穿丧服南下,在旅馆碰见秦观的灵柩,祭奠完毕后,自缢而死。这仅仅是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也说明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非同一般,所以人们愿意为它编造一段凄婉的故事。

【句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这是一个初春的日子,词人想像着这样一种场景:大雾茫茫,掩没了一切的亭台楼阁;月色朦胧,遮蔽了所有的河津渡口。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想寻觅陶渊明笔下的仙境桃花源已不可得。这三句和后面的现实描述完全不一样,显然是一种想像和象征,借以抒发自己心中对理想迷失的痛苦。有的人认为前两句是比喻当时谗臣掌权,豺狼当道,政治极为黑暗,这也是有道理的。作者因为党籍之祸被贬谪到郴州这个偏远地方,并且所有的官职和俸禄都被削夺,心中愤懑可以想见。词人在这时候,自然会起遁世之心,梦想去寻找桃花源那样一片世外乐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认为是在湖南境内,作者的想像因此生发。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切回现实,写亲身感觉,词人住在一个孤零零的驿站馆舍里,四面春寒,砭人肌肤。寄住驿馆已经会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了,何况这座驿馆还四围不见人烟,并且笼罩在一片料峭春寒当中,阒寂无声,只有窗外的杜鹃在泣血鸣叫。而时值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这片天地之间,愈发增添了作者心中的凄凉。

清代词人况周颐曾经总结过诗词写作的规律,说暮春、斜阳、红烛、风雨是中国词人常用的意象,专门用来表达愁苦之情。表达人心中微妙婉约的感觉,是词这种文学体裁所擅长的,而景色的渲染无疑极为重要,因为人心会受到季节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两句中,秦观罗列了孤馆、春寒、杜鹃、斜阳四种意象,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感。杜鹃是古人认为代表悲凄情绪的鸟,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曾说“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两句借用自然环境渲染悲凉心境,效果极佳,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道:“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这样的评价是很精到的。按照王国维的理论,这两句也体现了他所提出的“有我之境”,写景造境中无不带有作者本人的色彩,每一样凄清苍凉的景物后面,都藏着一个用同样凄清苍凉眼神抚摸它们的“我”。这两句既是写景,更是传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环境的凄凉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渲染,词人进一步描述自己的感受,也就水到渠成。下阕开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一连用了两个典故。前者出自《荆州记》,南朝宋时,吴郡的陆凯和范晔(《后汉书》的作者)关系很好。当时范晔在长安,陆凯通过邮驿寄了一枝梅花给范晔,并附诗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者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两个典故后来都用来指代传送书信。词人连用这两个典故,用来渲染得到友人书信的心情。住在孤馆,能收到远方亲友的书信,本来应该是很高兴的事,可是词人的心中却是什么滋味呢?他说“砌成此恨无重数”,原来这些书信不但没有让他开心,反而加重了他的愁恨。“砌”字用得很妙,把抽象的离愁别恨形象化了,他收到的那些书信就像砖石一样,层层堆砌,书信愈多,说明他贬谪远方的时间愈长,离愁别恨仿佛层层加高加重的砖石,愈来愈难以排解,心绪被压得很沉重,更加悲愁。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最后两句堪称千古绝唱。词人眺望不远处环绕着郴山的一曲江水,感觉日日相伴的惟有它了;然而它也是毫不停留,一直向北方流去,和潇湘之水汇合。作者感到,连江水仿佛都抛弃了自己,由此愈发衬托出孤独凄苦的处境。这句同时也表达了对郴江之水的羡慕,这条江水是幸运的,它能够自由地流向北方,而自己呢?却只能禁闭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受着离愁别恨的无尽折磨。这种笔法是拟人化的,在作者的思维中,郴江也像有了人的感情。这样的笔法,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作者的孤独和凄凉。据说苏东坡非常喜欢这两句,他还把这两句词特意写在自己的扇子之上,哀叹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可见秦观的死在他心中引起的巨大悲痛。秦观是苏东坡最喜欢的门生,两个人的遭遇也很相似。秦观遭贬的时候,苏东坡也在海南过着孤独的贬逐生活,秦观这两句词自然容易引发他的共鸣。

关于这两句,还有别的理解。有人说,这两句仿佛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这就好像词人在感叹自己的身世:自己本来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转,谁会想到竟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里去呢?这样的解释也通,不过显得有点纡曲。

评解

这首词是秦观词中的名作,历代文人和学者都毫不吝惜地对它加以称赞,尤其“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四句,更是倍受推崇。但是也曾经有人对“斜阳暮”三个字提出疑问,认为既然写了“斜阳”,又说“暮”,这岂不是犯了重复的语病?还有人说秦观的原句是“斜阳树”,为了避宋英宗赵曙的讳才改为“暮”的。其实这都是迂腐之见。在古典诗词创作中,把几个相同意思的字连缀在一起,一般是为了强调表达某种意思,算不上重复,古代早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屈原说:“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其中的“薋”和“菉葹”,指的是同一种草;而“忳”和“郁悒”,也都表示同样的感情。前人还说“明月皎夜光”,“明”、“皎”、“光”从意思上来说,都是重复,但从表达上来说,则有强调、递进的作用,不妨碍它是好诗。

“郴江”两句,受到苏东坡推崇,王国维却表示不同意见,说“可堪孤馆”两句写情入景,才是佳句,而苏东坡欣赏后两句,只是皮相之见。其实这四句各有各的佳妙,王国维与苏东坡欣赏的着眼点不一样,意见相左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