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秦观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赏析、名句解读、写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鉴赏

阮郎归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题解

《阮郎归》这个词牌,又名《醉桃源》、《碧桃春》,其名来源于古代神仙故事,适合写凄苦的情感。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为“旅况”,大约写于秦观被贬郴州之时,时间是在宋哲宗绍圣三年年末(1097年初)。郴州在今天湖南省的南部,比较偏僻,作者在郴州,和亲朋好友许久都不能互通音问,非常苦闷,加上贬谪的痛苦又时时萦绕心中,夜不能寐。词的内容是写作者除夕之夜的心情,虽然时值佳节喜庆之日,而作者心中殊无半点欢愉,反而充满时节如流、人生苦短的悲叹。

【句解】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在风雨交加之中,身处逆境的词人迎来了除夕。这个时刻,家家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而词人却困居在郴州贬所,茕茕孑立,百无聊赖。除夕到来,意味着又一年的春天开始了,第一场春雨似乎破除了一些严寒之气,但是他所住的庭院中,又深又静,空空荡荡的,没有人迹,可以说一点人间的喜庆气息都找不到。这场景有力地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而在庭院之外,场景又如何呢?丽谯上吹来断断续续的角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愈加衬出长夜的凄苦。“丽谯”,出自《庄子·徐无鬼》,本来指高楼,后来指谯楼,即城门上的更鼓楼,这里是指郴州的谯楼。“小单于”,唐代有名的大角曲名,很多诗人都提到过,比如李益的《听晓角》:“无数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这里秦观是借用来指郴州城楼上传来的画角声,并不一定是真正听到城楼上在吹奏《小单于》。当然,不管什么样的画角声,在词人听来都一样令人哀伤,漫漫长夜,他要独自度过。欢娱则嫌夜短,愁人方知夜长,心情欢悦的人,会觉得良夜只如一瞬,而愁苦的人却感到寸阴若岁,如在油锅上煎熬。作者既然孤苦伶仃地呆在郴州贬所,自然感觉长夜迢迢,没有尽头。而且,这个长夜还是“清”的,凄清得让人发狂。在作者的妙笔下,整个除夕的黯淡被上阕的二十四个字勾画得淋漓尽致。“徂”本来的意思就是走过,并没有慢的意思,但用在这里,却有一种时间流逝得很慢之感,衬出作者长夜难眠的心情。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

遭贬谪的人碰上新年,自然格外怀念故乡,如果能做一场美梦,梦见家乡的亲人,也算是有点慰籍。然而长夜凄清,城楼上角声呜咽,好像在时时提醒他所处的环境,让他明白自己孤独地旅居在郴州。在这种情况下,连梦回故乡的美梦也不能得逞,时时被打断,愈加感到凄凉。“峥嵘岁又除”一句,正面点出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除夕。“峥嵘”是崎岖不平坦的意思,用来比喻岁月的艰难;“岁又除”则透露出作者感到时光煎迫,苦难的一年总算过去了,但新的一年仍然毫无希望。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结尾两句可谓点睛之笔,将词人的悲苦层层推进,达到了高潮极致。古人认为大雁可以传送书信,但是传说中大雁南下的终点是衡阳,因为衡阳以南湿热难熬,大雁也不愿涉足。郴州的位置比衡阳还要南,连大雁都不会飞到。作者借用这个传说,表达自己被贬到蛮荒之地的痛苦。他痛苦地意识到,这个地方非常荒远,连大雁也不可能会来传书,自己要和家乡断绝联系了。接不到书信,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实际上当时靠邮驿来传信,郴州也有邮驿,不会接不到书信。但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沉痛。

评解

秦观擅长写离情别恨,清代学者冯煦《蒿庵论词》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这首词正可以当得上“伤心”二字。这首小令音律非常谐和,琅琅上口,而表达的感情极为沉痛,尤其是最后两句,真是一唱三叹。前人曾经评价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为“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是“天籁”之音,而秦观这首词差不多也达到了这种境界,语言朴素如同日常口语,毫不雕琢,天然浑成,却又意蕴深远。整首词语句浅淡,而有不尽的悲恨凝结其中,堪称婉约正宗,当行本色。这样的优秀作品,本身传达的意蕴已足以打动读者,不一定非得去追究它有什么具体背景才能体会到它的佳处。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这两句读来何其沉痛!作者另一首《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也写于被贬郴州之时,时间是在绍圣三年秋(1096),其词曰:“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筯,洒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其结尾两句想像甚奇特:别人的伤心还只是在肠中打转,而她却伤心得连肠子都没有了,可谓达到了悲伤的极致。这两句句式、修辞手法与“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极为相近。

比它们更早,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同样词牌的一首词已使用了类似手法,那首《阮郎归》是这样写的:“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晏几道这首词也是感叹接不到书信的孤独,最后两句警句的句式结构与秦观的两首词很相似,都是设定一个可以勉强接受的条件,而转折处却感叹,连这个最低的条件也不可得。另外,它们的韵也都是古代韵书中的鱼部韵,都使用了“初”、“孤”、“无”等韵脚,读起来也有点容易相混。秦观和晏几道的词风前人一直认为是最相近的,两人均为婉约词名家,并且他们两个人可说是宋代词人中最擅长抒写哀苦的,难怪评论家常把他们相提并论。说到两人的差异,晏几道还是侧重在离愁别恨,感慨比较表面化,而秦观词中对世事、对人生的慨叹要来得更深刻、更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