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旄》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孑孑干旄,牛尾饰的旗帜高高挑,

在浚之郊。树立在浚邑的城郊。

素丝纰之,白丝编成马缰绳,

良马四之。驾车的好马有四匹。

彼姝者子,那位贤德的才士,

何以畀之?用什么礼品来馈赠?



孑孑干旟,绘着鹰隼的旗帜高高挑,

在浚之都。树立在浚邑的市镇。

素丝组之,白丝织成马缰绳,

良马五之。驾车的好马有五匹。

彼姝者子,那位贤德的才士,

何以予之?用什么给予来酬谢?



孑孑干旌,五色羽饰的旗帜高高挑,

在浚之城。树立在浚邑的城里。

素丝祝之,白丝结成马缰绳,

良马六之。驾车的好马有六匹。

彼姝者子,那位贤德的才士,

何以告之?用什么忠言来相告?



[注释]①畀(bi):给予。②旟(yu):绘有鸟隼图像的旗子。③四之、五之、六之:孔广森:“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转益其庶且多也。《左传》王赐虢公晋侯马五匹,楚弃疾遣郑子皮马六匹,皆不必成乘,故或五或六也。”(转引自王先谦《三家义集疏》)



[赏析]《诗序》指出:《干旄》这首诗是“美好善也。卫文公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也。”尽管《诗序》对各诗题解多穿凿附会,存在许多谬误,但对这首诗的解释还是正确的。《左传·定公九年传》:《干旄》“何以告之?”“忠也。”可能是这首诗的古义。《韩诗外传》曾引“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在诗句之后接着指出:“君子善以诚相告也。”这个以诚相告,与“忠告”之义相合。既然臣子好善,当然贤者便出于诚心,忠告以善道了。

全诗共三章。首章起句为“孑孑干旄”。孑孑,特出的样子。干旄,竿顶用旄牛尾为饰的旗。以下各章分别言“干旟”、“干旌”,互文见义,说的都是“建旗招贤”。跟后世的“扯旗招兵”所招不同,而“建旗”以广招徕其用意则是一样的。由于求贤于野,自然至于城邑,故曰“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所以浚郊、浚都至浚城之中都高悬着招贤的旗帜。诗篇从建旗写起,铺写其事,托事于情,绘出了招贤的生动场景。

招致贤人,当然要有一定的待遇。这车和马便是象征。“素丝纰之,良马四之。”“素丝组之,良马五之。”“素丝祝之,良马六之。”不仅彩旗绘饰鲜艳,连招致贤人使用的马缰绳也编织得十分精美。“初言纰,中言组,终言祝”,这纰和后二章中的组、祝统为编织、镶饰的意思。缰绳是用白丝镶饰、编织成的,赋诗句以鲜明色彩。而且驾车的好马有四匹、五匹至六匹,马数逐步递增,说明招贤之心愈急切而诚恳。因此,就对“彼姝者子”,即那位贤德的人提出了“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的问题。“姝”,既可以指女子,亦可指男子;既可训美好,亦可释婉顺。这里的“姝”指贤者,作为被招聘的贤者,用什么馈赠、酬谢作为回敬之礼?“用什么忠言来相告?”这是招贤者深思而切盼的,因而发为歌咏。卫文公的君臣,由于虑事深,望治切,“非复前日之淫乱无礼,耽于佚乐者比。故其终能恢复卫室而再造侯服者,亦有以哉!”(方玉润《诗经原始》)

《干旄》这首诗主要运用赋的表现手法。即着重写卫文公派大夫在浚地建旗招贤,从一地一事一个场面,从车马之礼,从忠言之求,写出卫文公于国破之途,奋发自强,励精图治,好贤求谏,终以复国。明净的画面,典型的细节,跳跃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充分体现了赋的托事写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