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原文]

二子乘舟,

汎汎其景。

愿言思子,

中心养养!(鲁养养作洋洋。)

(景、养,阳部。)

二子乘舟,

汎汎其逝。

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

(逝、害,祭部。)

[译文]

您二人乘舟漂泊向远方,任凭小舟飘浮不见踪影。每一想到你们俩,心中悲伤无限愁。

您二人乘舟漂泊向远方,任凭小舟漂荡流逝不见了。每一想到你们俩,该不会遭害把命丧。

[评介]

《二子乘舟》二章,章四句。《诗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卫宣公既夺伋妻,生子寿。后宣公欲杀伋,寿自愿代伋死,遂俱被杀。又《诗集传》:“旧说以为宣公纳伋之妻,是为宣姜,生寿及朔,朔与宣姜诉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之,而作是诗也。”

诗中“二子”何人?古今研究者说法不一。一说为卫宣公伋与寿二子;一说是父母悬念舟行的孩子;一说是两个离卫国的人。

《二子乘舟》这篇诗,多数学者认为是刺卫宣公的诗。且《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初,卫宣公蒸夷姜,生急(伋)子,属于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这就是说,这段史实与《诗序》、《诗集传》说法相符。如果说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是写的这件事,那么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同情被害者,憎恨卫宣公残杀亲子的兽行,揭露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勾心斗角,荒淫腐朽的现实。但不必强求,在那个社会中,这样事情也有典型性。说它是两个离开卫国的人,为了逃避腐朽黑暗的现实,乘坐孤舟漂泊远离卫国,彼此满含离别之恨,离别之愁,这些都是卫国腐败的现实造成的,这样理解这首诗也能解释通。

全诗仅两章,32个字,这在《诗经》中不多见。《二子乘舟》的第二章在内容、手法上与第一章基本一致,只是个别词句作了更换,这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该诗词句简练而概括,内容丰富。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情迫意切,无限事理包孕其中。指点情形,音流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