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渔家傲》原文与赏析
苏 辙
和门人祝寿
七十余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
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
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这是一首自寿词。苏辙生于宋仁宗 (赵祯) 宝元二年 (1039),卒于宋徽宗 (赵佶)政和二年(1112),终年七十三岁。这首词当作于七十岁时或七十岁以后二、三年间。词题标明: “和门人祝寿”。可见是一首和韵之作,内容与门人祝寿词相关。但这首词追忆平生,自写情志,乃有别于一般应酬作品。
上片说祝寿。“七十余年真一梦”,这是作者一生经历的总概括。谓: 人生短暂,七十余年,真像做了一个梦。庆贺生日,“朝来寿斝儿孙奉。”谓: 儿孙正捧酒为自己祝寿。寿斝,供祝寿用的酒器。但是,对于祝寿,作者并不太感兴趣。因为,“忧患已空无复痛”。这一辈子,尝够了忧患的滋味,不管还有什么灾难,都不会再给自己增添内心的苦痛,同时,不管还有什么高兴事,也不会让自己太激动。历尽人间沧桑,这时候的作者,对于过去未来,似乎已经参透,对于一切忧患,似乎已全部忘却,即进入了 “空”的境界。所以,“心不动”,决不会受外物所惑。而 “此间自有千钧重”,说明享有高寿的作者,修炼已成,稳如泰山。“千钧重”,表示坚定不移。
下片自说生平,畅谈自己的生死观。“早岁文章供世用”,说自己青年时代发奋读书、求取功名,乃是为了报效国家、社稷,为世所用。“中年禅味疑天纵”,说明作者参禅修行,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作者初入仕途,以传统儒教的济世思想对待一切,屡经挫折,由儒转佛,中年以后,对于禅理的体会已是极为深刻,似乎进入随心所欲的境界,作者疑惑不解,不知道这是不是天之所使,要不,作为世俗中的一分子,怎能有这么高的禀赋呢?而今,人已古稀,修炼到了家,石塔也建成,生与死已无所谓了。所以说,“石塔成时无一缝”。石塔,用石头建造的佛塔。佛家用于藏舍利 (死者火葬后的残余骨灰)和经卷。最后,词作以一问一答作结: “谁与共? 人间天上随他送。”按照佛门信徒的说法,人死后,依据其生前之实际表现,或升天堂,或入地狱。究竟当怎么办?对于自己,作者已无所畏惧。他的回答:“人间天上随他送”。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作者对于生与死的看法。
苏辙这首词,名为寿词,实际上,以文为词,明心见性,却变成了一篇遗嘱,在历代词苑中,这是极为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