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学·《圣经·新约》·因地制宜》原文与赏析

《基督教文学·《圣经·新约》·因地制宜》原文与赏析

《新约·使徒行传》第15章

有几个人,从犹太来到安提阿,教训弟兄们说:

“如果你们不按摩西的条规受割礼,就不能得救!”

保罗和巴拿巴不同意这种说法,与他们展开激烈的辩论。众门徒商量决定,叫保罗和巴拿巴以及本会中的几个人,为这场辩论的事,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

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玛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之事,到了耶路撒冷,受到教会和使徒以及长老们的接待。

他们述说了在外邦人中传道的情况,谈到那场辩论,讲明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到安提阿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听了述说之后,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此事,辩论了好长时间,彼得站起来说:

“众位弟兄,你们知道,上帝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我向外邦人传播福音。上帝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又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我们得救,乃是凭救主耶稣之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相信的呀。”

众人都默默无声,静听巴拿巴和保罗在外邦人中间所行的神迹奇事。他们讲完之后,雅各说道:

“诸位弟兄,请听我来说几句。方才西门彼得述说上帝当初怎样眷顾外邦人,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名下。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合。正如经上所写的: ‘此后我要回来,重新建造大卫倒塌的帐幕,把那破坏的,重新修造建立起来,叫剩余的人,亦即凡称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寻求主。’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此事之主所说的。所以我认为,不可难为那些归服上帝的外邦人。但是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与奸淫,并且不得接近勒死的牲畜和污血。因为从古以来,摩西的书,在各城有人传讲,每逢安息日,在会堂里诵读。”

经过认真细致的讨论之后,使徒和长老以及全体教会,作出决议,选出几个人,差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结果巴撒巴和西拉两人当选。同时写信交付他们带去,信中说:

“使徒和长老们问候安提阿、叙利亚、基利家外邦众弟兄的安! 我们听说有几个人,从我们这里出去,用言语搅扰你们,惑乱你们的心。其实我们并没有吩咐他们这样做。因此我们同心合意,选出几个人,差他们同我们所亲爱的巴拿巴和保罗,往你们那里去。我们所差的巴撒巴和西拉,也要向你们亲口述说此事。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的身上,惟有几件事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之物之血,不得奸淫,弃绝勒死的牲畜。只要这几样你们能禁戒不犯,那就好了。愿你们平安!”

他们携带着这封信,来到安提阿,聚集众人。众人念了信,听见信上所写的安慰话语,皆大欢喜。巴撒巴和西拉也是先知,他们又用许多话劝勉弟兄,坚定众人的信心。住了些日子,巴撒巴就回去了,西拉留下,同着保罗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

后来保罗对巴拿巴说:

“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到各城里看看,以前在那里传过道,看看弟兄们的景况如何?”

巴拿巴的意思,是要带马可同去。但是保罗不同意,因为马可过去曾经一度离开过他们,觉得还是不带他去为好。由此二人产生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罗挑选了西拉,也出去,走遍叙利亚和基利家,巩固各处的教会。

这个故事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 “保罗讲道”相差无几。许多外族人接受了基督教引起了不少犹太人的反对,他们都抱着浓厚的宗教和民族偏见,并拿出古老的摩西律法作为他们攻击外族人的武器,让安提阿人行割礼就是很好的例子。事实上,“旧约”时代与 “新约” 时代完全不同,耶稣传教时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改革古老的摩西律法,并在法利赛人指责他吃饭不洗手时,有力地驳斥了伪道老们借律法捣鬼的阴谋。耶稣死后,他的使徒忠实准确地按照他的愿望行事。

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各方力量的攻击和破坏,有罗马统治者的迫害,这个理由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基督教的成长和发展对罗马的扩张侵略势必造成不利;还有来自犹太教徒的迫害,他们大多是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使徒们试图证实基督教和犹太教两者毫无相同之处,一个人不能同时信奉耶和华和耶稣的上帝,这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犹太教徒的憎恨;另外有一些善良的人们,他们虽然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但也认为基督的使徒们走得离犹太教太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徒们,特别是保罗终于明白了,基督教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做到与耶路撒冷以及旧教的狭隘的种族偏见决裂,必须向一批完全新的公众呼吁,使基督教不致于沦为一个小小的犹太教派。在以后的日子里,使徒们在罗马的各地传教,巩固那里的教会。特别是保罗,他离开了犹大,渡海到欧洲,并使这个新的教会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它对犹太人、罗马人和希腊人一视同仁。保罗是使基督教从加利利传播到罗马的桥梁,他使基督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摩西律法原本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思想。犹太人行割礼的传统起源于亚伯拉罕时代。《旧约》记载亚伯兰97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告诉他从此他的名字叫亚伯拉罕,并说:“你和你的子孙后代,要永远遵守我的约。你们所有的男子要行割礼,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你们世世代代的男子,无论是家生的;还是从外面用银子买来的,生下来第八天,都要受割礼。这样,我的约就立在你们的肉体上,作永远的约。”由此看来,行割礼是上帝与世人所立的约,表明世人永远信仰上帝耶和华。这种约是信仰在肉体上的印证。在早期的犹太人眼里,信仰和意识不可能是主动的,立此约是为了在思想上控制人们,使他们有一种对上帝的责任感,而事实上这种责任是要求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了《新约》时代,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有能力形成自觉的信仰,这时候,即使没有肉体的印记,人们也能在几个世纪以来的赎罪文化熏陶下自觉地接受基督教的思想。因而在外邦人那儿行割礼是一种蛮横无理的要求,只能将它当成是极端种族主义分子一种苛刻的残酷的宗教情绪。而耶稣基督的使徒们在因地制宜的行为中同时也包含着因时制宜的思想。他们吸取的是基督教“爱”和“期盼”的精髓,这种“爱”和“期盼”的思想无论在哪个民族的人民心里都会引起共鸣,因而基督教一旦冲破了种族偏见和统治者的桎梏,抛弃了流于形式的伪道,就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变为世界性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