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戏剧·观世音修行香山记》原文与赏析

《小说、戏剧·观世音修行香山记》原文与赏析

罗懋登

修斋候驾



(旦上)

〔引〕生在繁华地,甘效乐道人。日夜奔波受苦辛,争奈我父苦生嗔。昨日砍柴多辛苦,今朝劳碌去采芹。

父王严命来赴会吃斋,不免前去采芹。



〔甘州歌〕只为姻缘不就,到如今甘心自守。春光明媚,只见青草悠悠。花间粉蝶双双舞,奏秀青松处处有,只见白鹤飞过那墙头。

〔前腔〕父王设来由,今日出乖弄丑。将奴凌逼,决不学狂风荡柳。立心只要登天志,一恁他野草闲花满地愁。学取自在优游。

〔空腔〕父王没来由,今日出乖弄丑。将奴凌逼,决不学狂风荡柳。立心只要登天志,一恁他野草闲花满地愁。学取自在优游。

〔前腔〕金莲款步步走,见野芹下不得毒手。这野芹好似爹弃奴家一般。芹有新藕,根源须在叶儿难,叶儿须思根本意。爹爹呵!忍下得将儿一命丢,看游峰只恁优游。

〔赚〕(佛上)行过溪头斗峻,崖前一女流。细问取娘行:因甚闲行走?(旦)君家听剖:庵中乐道独自守。何劳你这般追究?

〔降黄龙〕(佛)瞥见娇姬,为何不整花容?来到寻踪觅迹。谁家艳姿?真个有千娇百媚!淑女幸逢君子,天付良缘,匹配做夫妻。同谐到老,永和百岁。〔前腔〕(旦)听伊,无廉无耻,我怎比狂风柳絮。吾乃朝中公主。只为不就姻缘,情愿修真乐世。

(佛)小娘子,如今在旷野之中。青春易过,贵客难逢,我和你做一对夫妻岂不美哉!

〔前腔〕见伊,顿生欢喜,敢只是前缘曾注。倘生男儿,可不继传百世。为何见弃?论咱才貌过人,真个是风流婿。

〔前腔〕(旦)相欺。教人怒起。绵绵缠缠无头无序,全没个道理。我甘受这般滋味。自愧!我父王快乐宫中;我不恋荣华富贵。劝着伊,不如及早抽身回去。〔滚〕(佛)举目望佳期,何苦恁推拒?莫恨无良媒,两意相和美。尽老今生吾心愿。万望娘行可怜见,寒儒辈。

〔前腔〕(旦)伊家心太痴,休来相刮絮。我心铁石坚,一任风波起。菜根蔬食吾心愿矣。稍迟延,受羞惭,掬尽湘江水。

〔尾声〕刘郎不信,误入桃园里。莫来饶舌乱胡为,急早回头免是非。

(佛)小娘子!我也是出家修行的人。我今来试你心若何?既然真心出家,日后定有好处。(旦)多谢,多谢!(佛)此间不是修行之处,竟往香山紫竹林是你修行的好去处。(旦)请上,容奴拜谢。

〔前腔〕荷蒙指教,明教我大道修真。深深下拜,谢你指说分明。从空伸出拿云手,提起天罗地网人。转程。匆匆拜别,转到庵门。



《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简称《香山记》,为明末隆庆、万历年间文人罗懋登所作。是一本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戏曲文学作品。

罗懋登字登之,号二南里人。祖籍陕西,流寓江南。他的著作除戏曲《观世音修行香山记》以外,还创作了长篇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他不仅进行创作,还注释了邱濬的《投笔记》和施惠的《拜月亭》,并为王实甫的《西厢记》、高明的《琵琶记》作过音释。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仅知他是明末一位致力于通俗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下层文人。

《观世音修行香山记》三十出。写妙庄王有三女,长女、次女均遵父命招了驸马;独三公主妙善自幼持斋奉佛,不肯结婚。庄王欲为选婿,妙善不从。庄王怒,贬使浇花。并提出桃菊齐放,方许出家。妙善祷天,果然桃菊齐放。庄王无奈,将她赶出宫门,至清修庵为尼。并让尼庵庵主把繁重的劳动都加于其身,使其知难而退。妙善得鬼神相助:钟不打自鸣,鼓不敲自响,香不烧自着,灯不点自亮,地不扫自净;妙善出家之心坚如铁石。庄王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限她三日内独力备办够三千羽林军和八百尼僧吃饱的斋饭,不许别人帮助,助之者斩。于是她在磨坊磨面舂米,小鬼助其磨完;她上山砍柴,白猿帮她捆好。为了考验她修行是否真心,如来佛变一美男子,在她采野菜时调戏她,但她不为所动,于是如来才告诉她去香山修行,必成正果。这一段是全剧写得最生动的一出,明代戏曲选本《尧天乐》和《秋夜月》均选了《香山记》中的这一出,题《南园采芹》即本文选录之《修斋侯驾》一出。庄王至庵见斋饭齐备又惊又疑,因见离庵二里有一白雀寺,他怀疑是寺僧帮助,于是下令火焚白雀寺,把僧尼三千八百人残酷地烧死,仅妙善一人因蒙神佑,逃脱性命。庄王认为女儿有妖术,命令押至京城处死。由于神佑,她死后还魂到香山紫竹林修成正果,得“观世音”称号。后来庄王得病,医生说需亲骨肉的手眼方可治愈,并指引他去香山寻取。观音闻之,立刻割手剜眼,交来人带回,治愈其病,庄王去香山拜谢,父女相认。庄王祷天祈求给女儿添眼添手,结果错说成“千眼千手”,于是观音现千手千眼化身。结尾玉皇旨意封妙善为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其两个姐姐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剧是一部宗教色彩很浓的神话故事剧。剧中宣扬了要想修成正果,必须经历万千苦难和折磨考验的佛家苦行思想。歌颂了妙善为出家修道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如果我们抛开其出家修行的宗教动机来看,妙善的奋斗实际上是一种反抗封建家长制,争取自己自由选择个人人生道路的行动。她和那个专制残暴的父王的抗争,带有反封建父权思想的因素。为了自己的信仰献身,斗争中坚定顽强,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不殚劳苦,不惧强权。这种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是坚持出家与反对出家的一系列冲突。围绕这一冲突为主线,全剧可分为四个层次,如大海之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其高潮在第三层,不过结尾却似强弩之末,落入了降旨敕封,大团圆结束的俗套。从开始到第七出这是父女斗争的第一个回合。尽管庄王以挑水浇花来苦其心志,以桃菊齐开来设置障碍,但妙善并未屈服,最后达到离宫出家的目的。从第八出到第二十出,为第二回合。庄王始而用超负荷的劳动以动摇她出家的决心,又用限三天独力办三千六百人吃的斋饭这一难题目,企图让女儿知难而退,可这一企图又一次落空。结果庄王凶相毕露,竟火焚寺院,烧死僧尼来显示其淫威。他的残暴并不表示他的强大,反而进一步表露了他的虚弱。从第二十一出到第二十五出,矛盾发展到顶点。法场一场,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和无人性,妙善这一为信仰而斗争的受难者形象,在冲突中塑造完成,故事达到高潮。剧情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但作者却在二十六到三十出又写她以德报怨,用自己的手和眼为父亲治病,以此来完成作者的封建孝道思想的宣传。从而使这一光辉形象遭到破坏,这是全剧的败笔。

从全剧看,妙庄王这一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暴君兼专制家长的双重形象。首先他是个满脑子重男轻女和伦理道德的封建家长。他要一手包办三个女儿的婚事,说什么 “古来配合良缘,姻缘事人伦大礼。” 他的人生追求就是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对三女儿不图皇家富贵,一心只要修行的行为斥之为“没福”。另外在他心目中,女人不但别的方面不能和男子相比,连出家也不能和男子平等,说什么 “男子出家有礼,你是女人身怎想着出家?”真是荒谬之极。等到劝说不成,他的暴君形象也就显露出来了。他始而用劳役,待女儿如奴隶;终而杀戮,待女儿如犯人。这哪里还有什么骨肉之恩,父女之情,这不完全是血淋淋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阶级压迫关系吗?为了逼女儿就范,甚至残酷地下令烧死三千八百多尼僧,其残暴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妙庄王父女间的矛盾,完全超出了家庭斗争的范畴而带有阶级斗争的痕迹,是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里阶级斗争现实的曲折地反映。从全剧来看,与妙庄王这一形象相比,妙善的形象就显得苍白无力。她只是一个对宗教虔诚信仰的概念的化身,她和父亲的专横跋扈相比,显得软弱无能,只知道逆来顺受或乞求神佑; 在父亲的封建说教面前,讲不出有力的道理驳斥他。但是在个别单折戏中,如本文所选的 《修斋修驾》 一出中,妙善勇敢地回答美男子调戏时的形象显得倒还生动丰满一些。

本剧在情节排场上,从民间故事中汲取营养,创造了若干群众喜闻乐见的场景。如《采芹遇佛》和 《修斋候驾》故事很像《桑园会》《武家坡》和 《汾河湾》。《磨坊清冷》的情景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 《白兔记》 中 《挨磨》一出。再加上第十五出《砍柴受碌》,在这几场戏中的妙善的形象,与其说她是一位公主,倒不如说是一位贫苦的劳动妇女形象更合适。这些地方作者受民间传说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剧本的语言质朴而本色,很少辞藻的堆砌和繁琐的描写,但是有些地方语句不通,结构混乱,达到使人不能卒读的地步。如《修斋候驾》中“奏秀青松处处有”“芹有新藕,根源须在叶儿难?等句其意思是很难令人理解的。

“观音”名字,最早出现于《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普门品二五》:“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到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故称“观音”。另外还有“观自在”的称呼,则出于唐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编写的《大唐西域记》卷三《乌丈那国》条:“西渡大河三、四十里,至一精舍,有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菩萨像。”梵语“阿缚卢枳多”意为“观”,“伊湿伐罗”意为“自在”。从以上材料看,“观世音”或“观自在”的国籍为印度无疑。至于这位菩萨的性别却为男性而非女人,这从唐宋名画家画的观音像皆不是女像可证。至于“菩萨”一词为“菩提萨埵”的简称,梵语的意思指那些既觉悟真理又能普渡众生的人。罗汉修行精进,便成菩萨,位仅次于佛。只代表一种等级,并无性别的含义。到宋寿涯禅师的咏鱼篮观音诗中有“金兰”“茜裙”等字样,这本是观音的众多变相之一,却被后世错认为是女子,并编出妙庄王三女儿出家的故事。在宋元作品中,以写观音生平为内容的剧本、小说均尚未发现,但不等于没有。如武汉臣《玉壶春》杂剧中李玉壶唱的一支〔迎仙客〕曲中云:“谢姨姨,肯怜才。则你是洛伽山救苦的观自在。”可见观音的故事在元代已广为流传。而且这里李玉壶是把妓女陈玉英比做观音,显然观音在元代人心目中已是女人无疑。至于以观音为配角的作品那就太多了。如《目连救母》一剧中《录鬼簿续编》所记载的“题目”、“正名”为:“发慈悲观音度生,行孝道目连救母”,另外该书还载有《哑观音》杂剧剧目,这一切都说明,元代有关观音题材的作品是不少的。至于明代与观音有关的作品那就更多了。罗懋登的《香山记》仅为其中之一,此外还有讲唱文学《香山宝卷》。该作品虽传说为宋普明禅师于宋徽宗崇宁二年在杭州上天竺受神感示而作,实际上是明人伪托宋人作品,从风格上看实为明人作品。另外还有无名氏的传奇《鱼篮记》是写观音收伏鲤鱼精的故事,是“鱼篮观音”的来源。到清代则有张大复的传奇《海潮音》出现。至于近代,有根据《香山记》改编的京剧《大香山》又名《妙善出家》及《白雀寺》;根据《香山宝卷》改编的京剧《观音得道》。其他地方戏如汉剧、秦腔、河北梆子等都有此剧目。总之,观音菩萨这一形象在中国老百姓中是家喻户晓的,她那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故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