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朝欢①(别岸扁舟三两只)
【原词】
别岸扁舟三两只②。葭苇萧萧风淅淅③。沙汀宿雁破烟飞④,溪桥残月和霜白⑤。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⑥。往来人,只轮双桨⑦,尽是利名客⑧。
一望乡关烟水隔⑨。转觉归心生羽翼⑩。愁云恨雨两牵萦⑪,新春残腊相催逼⑫。岁华都瞬息⑬?浪萍风梗诚何益⑭?归去来⑮,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释】
①《归朝欢》:词牌名,柳永自制曲,《乐章集》注“双调”。双调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九句,六仄韵。
②别岸:离岸。
③葭(jiā)苇:芦苇。班固《汉书·李广传》:“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萧萧:象声词,草木摇晃落下的声音。杜甫在《登高》中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淅淅:风声。
④沙汀:水中的小块陆地。破烟:穿破烟雾。
⑤“溪桥”句:悬挂在溪桥边的残月的月色与霜色连成一片。
⑥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泛称行旅,出行。
⑦只轮双桨:意为坐车乘船。轮,代指马车。桨,代指船只。
⑧利名客:追名逐利的人。辛弃疾《霜天晓角·暮山层碧》:“一叶软红深处,应不是,利名客。”
⑨一望:一眼望去。乡关:家乡。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⑩归心:回家的念头。梅尧臣《送庭老归河阳》:“五月驰乘车,归心岂畏暑?”
⑪愁云恨雨:指色彩惨淡,容易引起愁思的云雨。牵萦(yíng):牵挂。
⑫残腊:腊月将尽。
⑬岁华:年华。
⑭浪萍风梗:浪中的浮萍,风中的断梗。形容人漂泊不定。
⑮归去来:赶紧回去吧。陶潜曾在《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但此处仅用其表面意义,无归隐之意。
【译文】
三三两两的小船驶离岸边,淅淅的风吹着刚长出来的芦苇萧萧作响。在江心沙洲栖息的大雁突破了晨霭,开始了一天的飞行。残月照在小桥上,小桥上的白霜显得更加白了。天慢慢亮了,只见许多人行色匆匆,在迢迢的道边和山路上奔走。过往的人群,不管是坐车的还是乘船的,都是追名逐利的人。
我遥望被重重山水阻隔的家乡。突然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恨不得生出双翅飞回家去。我想到心上之人,雨恨云愁,空牢牵挂,加上春来冬去时光相逼,年华转眼就过去。我还像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又有什么好处呢?还是回家去吧。家中的玉楼里,有人还在牵挂着我。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之作,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词的上片首句词人就交代了自己所见之景,暗中点明这是羁旅行役思乡之作。“别岸扁舟三两只”四句以密集的意象,展现了船上所见之景,三三两两的船只停靠在离别的岸边,风吹芦苇发出沙沙的声音;水中沙洲上昨夜栖落的大雁受到惊吓,破雾而飞;天上一弯残月和溪桥上的晨霜上下辉映,发出冷暗的白光……这四句将江上清冷、萧瑟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沙汀”是南来过冬的大雁所居之地,大雁受到惊扰,应当是行人所致。“别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图。“溪桥”与“别岸”相对,旅居于外的人远望江岸,走过溪桥。“残月”表明启程的时间很早,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均为应时之景。三、四两句准确地抓住了寒冬早行所见之景的特征。“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天色渐亮,行人已经走了一段路程。“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从写景转写旅人。由于天色已亮,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他们追名逐利,来去匆匆,为下文做好了铺垫。从整个上片来看,词人笔下之景全为萧瑟凄凉之景,词人笔下之人尽是追名逐利之人,这些已显示出他对羁旅生涯的厌倦。词作自然地转入下片,抒发羁旅漂泊的哀伤和浓浓的思归之情。
下片开始“一望乡关烟水隔”,承接上片的写景转而开始抒情,写词人厌倦了在外奔波的生活开始思念家乡。“一望”一词带着些许无奈与期盼,想要看到却看不到的家乡,那个回不去的地方,引起了词人的深思,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对于这种迫切念头的产生,词人作了层层铺叙,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愁云恨雨两牵萦”道出了词人与妻子相隔两地,愁苦如云雨般惨淡;“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岁月逼人老的感叹。“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如此容易消逝的时光,自己却不懂得珍惜,还如浮萍与断梗一般肆意飘摇。柳永深感这种漫无目的的游荡是徒劳无果的,只会白白浪费青春,因此心生悔意,想要回乡。于是逼出最后三句:“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家乡的“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设想妻子常年在家饱受思念之苦。柳永本人就是一个矛盾体:他离家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但是思念之情却也未曾断过。他曾与许多歌妓恋爱,但对家中的妻子牵挂万千也是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