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的生活哲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别人能成功的事,自己未必也能成功,人贵有自知之明,知止才能掌握人生的方向,知道自己何去何从?方向对了,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知止就能掌握人生方向

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由自己决定。可是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东碰西撞,终其一生,一点成绩都没有。孔子曾说:“后生可畏。四十五十而不成名,其亦不足畏也。”我们从小老师出作文题目,就要我们写“我的志向”。志向是一个人努力的目标。小时候懵懵懂懂,对人生还没有明确的概念,谈人生的理想,有的想当总统,有的想当警察,有的想当运动员……林林总总,长大后,很少能圆梦成功的。

长大了,随着时光流逝,发现人生并不是想象中的可爱,要什么有什么,反而常常是事与愿违,希望一个个落空破灭,于是不敢再有理想,不敢再有宏远的志向。

人对理想的迷失,不全是现实的残酷,有时也因为诱惑太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些人是不知道自己该做哪一行,能做哪一行,有些则是野心太大,很多行业都有兴趣,有些人则是耐心不足,做一行,怨一行,坐这山,望那山,最后是一事难成。

做任何事,不怕慢,只怕站,不怕站,只怕转,要是心无定向、每天见异思迁,整天就想换工作,一定很难有杰出的表现。我们烧一壶水,火再微弱,只要持续不断,终必把水烧开,若是有一阵,没一阵,开开关关,再猛的火也烧不开水的。

做事三心二意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为什么会三心二意呢?就是因为不知止,内心没有定向、定力。贪心的人,一次想做很多事的人,也很难有成就。论其原因,也是因为不能知止,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有限、体力的有限、时间的有限、财力的有限。

一个不知止的人,往往盲目乱撞,伤痕累累。不去反省、检讨,却怨天尤人,抱怨运气不佳。一个懂得知止的人,能够冷静思考,缜密判断,知道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当美国总统,如果他不是美国公民,连被选的资格都没有。

能够知止的人,才能量力而为,能够平匀理性的分析主客观的因素和条件,做任何事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的;也不是逞一时的冲动,就可以的。一潭池水,波澜激荡,怎么能够明确的照人形影?只有平静清澈的池水,才能清楚地照人形影。

一种米养百种人,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别人能成功的事,自己未必也能成功,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不是蛮干、乱撞就可以成事的。知止才能掌握人生的方向,知道自己从何去何从。方向对了,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知止就能追求生活品位

人类的存在,有别于其他的动物,人活着绝不止于求生存而已,人类懂得运用智慧,努力改善生活,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从古到今,不管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每天孜孜以求的,都是为着改善生活,提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层次,得到更为富裕、安适的享受。

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是每一个人共同的愿望,但是我们却发现,很多人活得并不幸福、并不快乐,大家虽然都十分费心地寻找快乐、追求幸福,可是许多人却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甚至舍本逐末,不知道所谓的幸福、快乐,原是不假外求。所谓的幸福与快乐,它只是内心的自足,是自我价值的肯定,而不是对外物的追求,功名富贵尤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真正的富贵,并不是指看得见的钱财声势,而是内在生命的富足宽厚、愉悦舒坦。做人求其心安而已,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俯仰不怍,顺天立地,便是一个最富足、最尊贵的人。快乐之道如果建立在物欲的追求,往往适得其反,本来是“求福辞祸”,结果可能却是“求祸辞福”。

由于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代人比过去拥有更多物质享受,衣、食、住、行、育、乐各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但是物质的丰盛、安适,并不能填补人们内心的空虚无奈,这是因为现代人生活太紧张,生存的压力太大,时代的巨轮转动太快,逼得大家恓恓惶惶、焦虑不安。意志坚强的人,以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成功,来迎接不断的冲击和挑战;而意志薄弱的人,则自暴自弃,逃避残酷和现实。

如何在巨变的社会,稳住脚步而不迷失,承受挑战而拓展人生的光明大道,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谈到生活的品位,未必一定要讲求名牌,讲求奢华的享受。吃香喝辣,享受不一定要花钱多。在没得吃的年代,希望有得吃就好,有得吃了,就开始希望吃饱、吃好、吃巧,再进一步就讲究情调、气氛了。生活的品位,最重要的是感觉,感觉对了就是有品位,感觉不对,就是没品位。一件漂亮的衣服,穿在别人身上很适合,穿在自己身上未必适合。

谈生活的品位,并不是贵的就好,是合适的才好。天下无物不美,但是要有一颗欣赏美的心,这个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拥有财富,未必能享有财富,拥有豪宅、轿车、锦衣、玉食,如果没有一颗悠闲自得的心,整天绷紧着神经,紧张而忙碌,疲惫不堪,怎么会有好心情去享受呢?

生活的品位,是自己去体会、领悟的,不必去跟别人比较、计较,好是没有极限的,比是比不完的。生活不只是物质的堆积,悠闲的心情,才能识得生活的趣味。一个人因富裕而庸俗,不如因贫贱而尊贵。人的价值与尊严,不因物质条件而改变,追求人生的乐趣,不要因为物质条件愈好而愈俗气。

我们目前的生活条件,比起五六十年前,已经改善太多了,但是我们现代人并不见得比以前的人,更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我们都太注意看得见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看不见的东西,所以我们愈是努力,愈是觉得迷失、困惑、空虚、无奈。

人生最大的问题,是一个“惑”字。人往往因为想不开,所以徒增许多烦恼与痛苦。谈到生活的品位,我们绝不能只从物质的角度看待。人生所追求的,是坦坦荡荡、恬然自得的生活。人生的陷溺,多半因为不知止、不知足,尤其是物欲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好还要更好,多还要更多,于是疲于奔命,沉溺愈深,愈无法自拔,不只害了自己,可能还会累及亲人,伤及无辜。

幸福的人生,不是依靠名利的获得而得到肯定,我们以欢喜的心看世界,世界便充满欢喜。一个能知止、知足的人,才不会被花花绿绿的世界所迷惑,才不会贪得无厌的去追逐物质的奢靡。

美学大师朱光潜《谈美》一书说:“中国社会长久以来的衰乱,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而是人心太坏。每一个人都贪求富贵,害己害人。而解决之道,不是靠道德家的几句话就管用,而是要从怡情养性做起。”

他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人生美化。人要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追求一些较高尚、较纯洁的生活。”追求生活的品位,要从知止做起。

知止就能体认生命价值

人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人生在世,所为何事?如果谈生命的存在只为了饱食暖衣,那么人在追求温饱之后,为什么还在忙个不停?如果说人生是为了追求财富、权力,那么许多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金钱、地位之后,为什么还是锲而不舍努力工作?人生应该要有个更高、更远、更完善的目的,生命的价值应该是超越个人有限的生命、超越个人的荣华富贵,而以全人类的福祉、整体国家、社会的安危为关怀的对象。换句话说,人生所追求的,应该是两大目标,一是拔除人间的痛苦,一是增进人类的喜乐。为了拔除人间的痛苦,必须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之门不空,誓不成佛”的心胸;为了增进人间的喜乐,必须要有“满心欢喜,生老病死”、“大肚能容,天下古今”的气度。

我常强调人生要有三个理想,一是生存有尊严,二是生活有品质,三是生命有价值。什么是生命有价值?就是我们的生命对别人有价值,这就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儿女觉得父母很伟大,这就是父母的价值;父母觉得儿女很上进,这就是儿女的价值。如果一个朋友对你说:“有你真好”,这就是你的生命价值。简单地说,所谓生命价值,就是做个有用的人,对国家、社会、众生能奉献服务的人。

我们吃的饭,不是自己种的稻;我们穿的衣,不是自己织的布;我们住的房,不是自己盖的屋。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都直接或间接得到别人的照顾,我们不应该只是消费者,我们应该也是生产者。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不在于他得到多少,而在于他付出多少。一个付出愈多的人,成就愈大。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他的能力对世界、对众生作出多少的贡献。

古人谈人生三不朽,是在立德、立言、立功。笔者认为所谓不朽,是活在别人的心里;孔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物,今天大家心里还有孔子,孔子不朽矣。我们能活在我们的亲友心目中,这就是我们的不朽、我们的生命价值。

现代文明最大的危机,就是把人物化,把人当成商品来看待——只有有用或无用,把价格等同于价值。人被量化、被物质化以后,人的价值与尊严就不存在了。做头等车的人未必是头等人,有钱可以坐头等车,但是如果是不正当得来的财富,则未必是头等人。如果只从财产的多寡、地位的高低,来界定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会有笑贫不笑娼的错误看法。

孟子说:“人人有贵于己者。”世俗的尊贵,不是真实的尊贵,别人能请你当总经理,也可以不请你当总经理,总经理这个职位,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人可以一夕致富,也可能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人生的迷失,在于不知孰本?孰末?孰轻?孰重?知止才能体认生命的价值,才不会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人生的庄严,不是在为自己想,而是在为别人想。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能把自己的悲苦,化作别人快乐的泉源。

知足就能求得身心安顿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知止的人,人生才有定向、定力。心如平原纵马,易放难收,知其所止,才能把身心安顿下来,而不会狂乱奔走,陷于危险之地。

生活本来可以很简单,只是我们把它复杂化了。处在今日忙乱的工商社会里,每天进进出出,脚步都很匆促,好像有做不完的事、开不完的会,饭局一摊续一摊,到底会是乐在其中?或是苦不堪言?家人常常会抱怨找不到我,我也自觉常常找不到自己。我常自省,我真的那么重要吗?非得去做那些事、开那些会、吃那些饭吗?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些事不是依然有人做吗?这些会不是依然在进行吗?这些饭局不是一样有人在笑闹玩乐吗?

人生求个什么?人生求的是一颗安定的心。有人志在高山,有人志在流水,求仁得仁,没有什么好争的。问题是很多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想当医生的,不一定有能力当医生,没有条件当医生,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强求不已,只是徒然增加自己的烦恼与痛苦;想从政的人,也不是有学识、能力就可以了,机运很重要。

人生不必强求,天下事自有定数。人生难得,当然要多珍惜,努力表现,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事不必强求,尽人事则听天命,人事已尽,天命不从,一切顺其自然,才能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不过,虽然努力不一定成功,而不努力一定失败,我们不能因为不确定能成功,就放弃努力。老天常常喜欢跟我们开玩笑,而且有时开的是大玩笑,让我们惊吓、害怕,甚至是莫大的痛苦和伤害,我们都要有勇气承担、面对;不管遇到任何困难、挫折,我们都不能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复杂的生活,使我们迷失生命的价值和努力的目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体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财富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的欲望、需求是无限的,其结果当然是失落的、伤心的、烦恼与痛苦的。有位长者告诫我:“一个人如果名利之心不绝,则烦恼痛苦不断。”烦恼是自找的。快乐不是拥有很多,快乐是要求很少。

我们想要的很多,我们需要的很少。史怀哲的妈妈告诉史怀哲:“钱够用就好,多了只是拿来向别人炫耀。”人要赚多少钱才够?人心如果不满足,赚再多的钱都不够。很多人工作一百分,生活却不及格,工作是为了生活,我们不要为了工作而牺牲生活。如果我们不能工作简单,至少也得生活简单、心灵简单,简单的生活,丰富的心。只有使生活简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体力、有限的金钱之下,求取最丰富的生活。

知止就能珍惜殊胜因缘

知止的人,知道人生难得,虽然人生短暂、人生无常、人生多苦难,但是每个生命自有其意义与价值。每个人与别人的相遇、相知,都是难得的殊胜因缘,要珍惜、珍重。

人生难得。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连串难得的经验,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因缘殊胜。除了特殊的情况,一般而言,子女的诞育,是父母情爱的结晶,家人都是欢欣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对亲人、好友的亡故,则无不伤心难舍。我们是哭着出来,却希望是笑着回去。虽然人生短暂,人生无常,人生也多苦难;但是生命依然非常尊贵,有生命就有希望,没有人能决定我们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可是我们能够决定生命的宽度。

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如果我们的人生有目的,就不用靠别人告诉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前些时候,我应邀到台中启聪学校去向该校的老师演讲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看到该校的学生天真活泼、有礼貌,却有的是听障、有的是视障、有的是智障,非常的心疼,可是在文化走廊中,看见他(她)们在美术、音乐、工艺等方面优异的表现,我向校长说:“老天虽然少给了他(她)们一些东西,却另外多给了他(她)们一些东西;老天虽然多给了我们一些东西,也少给我们一些东西。老天是公平的。”

就像我有一次在电视中,看见记者访问一位口足画家,他的手、脚因为车祸而残缺了,记者问他生活会不会不方便?那位口足画家回答:“不会呀!上天把没有用的都拿走,留下的都是有用的。”这位口足画家豁达的心境,真是令人佩服、感动。

张小燕女士很多年前失去了她最深爱的丈夫,她十分悲痛,她深切地说:“老天给你的好处,他会连本带利的要回去。”只有真切地体验过生命的深邃的人,才能有这番的理解。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所有,“相见自是有缘,相惜且多珍重”。这是我在参加许多欢迎、欢送的场合里,常说的一句话:“知福、惜福,才能得福、享福。”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很多,快乐是因为抱怨很少,现代的社会充斥着暴戾、怨怒,而缺少祥和、平安,主要是因为大家都是“不满族”。我常告诉我的学生,心柔软了,人就可爱了;我们常因为心太刚强,而跌得鼻青脸肿。放宽心胸,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好计较的。有漂亮的脸,不一定有漂亮的命,天下事一得一失。我有一个讲题是“给生命的缺口找出口”,谁的生命没有缺口?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认识而且接纳这个真实而不完美的自己,然后,用自己的因缘过生活,了解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珍惜得来不易的因缘。正因为这个世界未曾圆满周全,所以才有值得我们努力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知止就能接纳人生无奈

人生的际遇,很难预料,像是海上的波浪,有时潮起,有时潮落。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的圆缺,是圆少缺多,我们从初一盼到十五,才圆又缺,这是自然的定律;人的一生,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也总是得意事少,失意事多。俗话说:“人生不得意事,十常八九。”虽然未必如此悲观,但是如意的时候少,不如意的时候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有些人是心灰意懒,一蹶不振,志气消沉颓丧;有些人则是屡仆屡起,愈挫愈勇。在一个景气萧条的年代,百业不振,很多公司、工厂纷纷倒闭,而有一家公司的业务,仍然蒸蒸日上,一个记者十分好奇地前往采访,才一进门,赫然看见公司的大厅贴着一句警语:“只有不争气,没有不景气。”积极而健康的理念,是他们的成功之道。的确,事在人为。孙中山先生《心理建设序》一文说:“吾心信其可成,虽移山填海之难,必成矣!吾心信其不可成,虽反掌折枝之易,亦难成矣!”所以,孙中山先生的结论是:“心之为用,大矣哉!”

人有无限的可能,端在一念之间,我们认为会成功的事,往往就会成功,而认为会失败的事,结果往往会失败。拿破仑曾说:“我成功,因为我誓必成功。”虽然有几分的自豪、自大,但是他的信心的确是他成功的动力。

缘起缘灭,常是我们身不由己的。圣严上人告诫信众说:“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如果我们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正是如我们所意。以不如意为如意,人生还有什么不如意?”的确,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逆境,人生就充满喜乐、安泰、祥和,而不会有许多的抱怨、愤怼、哀伤。

生气,是以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当别人以凶恶的言语、行为,来羞辱、激怒我们的时候,如果我们因此而愤怒、生气,只表示我们和别人一般见识而已。因为不必生气,所以不会生气。一个幸福的家庭,来自良好的对话,所谓沟通,就是把话说清楚和把话听清楚。人与人之间,常常是因为沟通不良,而滋生无谓的误会与争执。

生命有许多的无奈,我们必须逆来顺受,甘之如饴。古代的圣人,是能无可如何而安之若命的人。面对各种的困难,我们只能承担、接纳,而不是逃避、怯弱。

该来的迟早会来,不该来的急也没有用,我们要知命而不认命。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失败;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守株待兔、为虎拔刺的寓言故事,都在告诫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以偶然为必然;而要能战战兢兢,知所取舍,不管是善缘或恶缘,都要能欢喜作、欢喜受。

知止就能忍受孤单寂寞

知止的人,知道人生是有限的,在人生的大道上,注定孤独无助,没有人能陪我们一辈子,人是靠自己救助自己的,我们虽然也会有一些亲朋好友的欢乐聚会,但是大半要忍受孤独寂寞。

多年来,我经常一早便到台湾师大运动场慢跑,我在慢跑中,体会不少人生的哲理。首先,慢跑是自己在跑,别人不能代替你跑,跑一圈是一圈,跑两圈是两圈,实实在在,不必造假,也无法造假。我每天循例跑十圈,每圈四百公尺,当我跑完了最后一圈,我就很有成就感,我今天已经做完一件事。我每天慢跑,并不是想成为运动员,也不只是为了健康的理由,而是想借此训练自己的恒心与毅力。我有时也会有偷懒不跑或少跑一两圈的想法,但最后总会劝服自己不得为懒惰找理由。我深信成功不会是只靠运气,成功是多一点的坚持而已。

其次,在慢跑的途中,路是笔直的、没有障碍的,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却常有许多曲折坎坷。太顺畅的路,有时显得单调乏味,所以很多人不喜欢慢跑,因为太没趣;一波三折的人生旅程,在过程之中虽然十分艰辛难熬,但是蓦然回首来时的途径,却也非常欣慰而引以为自豪。毕竟太顺遂的人生,也是太平淡的人生;战士们最大的骄傲,是回顾在枪林弹雨的战争洗礼下,出生入死的英勇事迹。

再者,在运动场上,不会是只有你一个人在慢跑。在许多条的跑道上,有的跑得比你快,有的跑得比你慢,也有与你擦身而过的。各跑各的,谁也不必在乎谁;因为不是比赛,争强好胜是没有意义的。

有人把人生比喻成一场马拉松赛跑,不是看谁第一个冲出去,而是看谁第一个到终点。在早晨的运动场上,每位慢跑者的目标不同,有人跑三五圈,有人跑十圈、八圈,也有人跑更多;在来来往往的跑道上,有脚程快的,有脚程慢的,因为不在求胜负,所以每个人都能圆满自足跑自己能跑的,跑自己想跑的。没有得失利害的心理,所以即便别人跑在你的前面,也会怡然自得,没有难过;你跑在别人的前面,也不会骄矜得意,自以为胜人一筹。

当然,在慢跑的途中,是很孤单寂寞的。很少会有相熟的朋友能一起慢跑,而每个人的体力不同,即使一起开始跑,也未必能一起跑完终点。人生原本就是独来独往的,有谁能跟着我们一辈子呢?有人相陪的日子,当然应该珍惜把握,没有人相陪的日子,也要能自得自足,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时序有春、夏、秋、冬,人生也有生、老、病、死。春天的季节,是和煦温暖的,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在踽踽独行的生命中,也应该随时开创心灵的春天,让心中充满爱、信心和希望。

知止就能面对忧患灾难

忧患与人俱生,人生的忧患是免不了的,人的一生,无时不是处在顺顺逆逆之中,小顺之后必有小逆,大逆之后必有大顺,人生有许多的无奈,人往往不是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相反的,人生经常是事与愿违。财富、地位、健康、亲情、友情与爱情,并不是样样周备的。天下事有一好,没有二好,没有人可以一辈子无忧无愁、平平静静、快快乐乐过日子。

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的祸福,人生很多灾难、祸害、挫折、失败,冥冥之中似有天意;人生也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财富、名誉。求福避祸,是人之常情,然而人生的种种忧患,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如天灾、战祸。人在天地间,有时真是非常孤立无助。

忧患是不可避免的,没有经历忧患的人,不足以言体悟人生,因为有忧患,人生才显得多彩多姿,因为有忧患,人生才能彰显其尊严、价值,我们不怕有忧患,我们只怕没有面对忧患的勇气和承担忧患的能力。

一个遭遇愈多不幸的人,会比别人享有更多历练成长的机会。古今中外的伟人,没有一个不是饱尝忧患,从生命的痛苦煎熬中,提炼出来、造就出来。平静的海,训练不出一流的水手,只有在大风大浪中,才是磨炼最佳水手的环境。

人生的可贵,在于创造和提升,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是人靠自己的本事创造出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有价值、有意义的人,不轻言放弃、不轻易气馁,条件愈是恶劣,忧患愈是沉重,愈是能够不屈不挠,愈挫愈勇,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没有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会把自己锁住在一个目标上,人生不是只靠一张奖状、一个奖牌,就可以一辈子心满意足的;每一段岁月,都有每一段岁月的追求,每一段岁月的突破,人生是不断塑造自己、打破自己、重塑自己的循环过程。

每一个时代都是承平的时代,每一个时代也都是动乱的时代,没有一个时代没有问题,也没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不能解决,面对任何一个时代,我们不避悲观,也不能乐观,我们必须很通达的了解:小自个人,大至天下国家,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没有问题可以永远解决。

因此,面对人生的忧患,诚如孙子所言:“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任何的问题与困难,逃避是不可能的,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能期盼一辈子没有忧患,对抗忧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强自己承受忧患的能力。我常认为,幸运是运气,不幸是福气,人的潜能,常常是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才能激发出来的,太顺遂的人生,未必是好事,容易满足的人,很少能有大成就。

知止才能顺应自然本性

自然是人类的良师。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之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效法大地的无私承载,大地效法上天的无私覆盖,上天效法大道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宰。

大道的运行,完全出自自然的本性。大道的伟大,在于能够顺应自然的本性,听任万物的自化,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崇尚自然,老子认为宇宙的运行,有一定的秩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人只要法天而行,过着自然的生活,就是最真实的生活,也是最快乐的生活。

造物的伟大,是造物创生万物,却不造不设,无为而无不为,道好像没有任何作为,但是万物却都是由道而生,恃道而长,实际上是无所不为。道的作为是自然而为,而不是刻意作为。自然界所以能够维持和谐、平衡的秩序,是因为天地对万物采取自由放任,无为而为的态度,如果天地对于万物有太多的作为,天下必将大乱,秩序必将失调。

我们处理人生的种种问题,包括个人的养生,也应该抱持顺应自然的态度。为政者政令烦苛,一定不受人民爱戴,父母管教儿女太严厉,子女也会反弹。随缘自在,该如何就如何,该不如何就不如何!我们对人、对事,都不宜强求。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选择所爱,爱所选择,快乐做自己,上帝对每个人的要求不同。天道自然,人心也要自在。

庄子·应帝王》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浑沌本来没有窍,倏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热诚招待的美意,为其开窍,结果弄巧成拙,活活把浑沌弄死了。

《庄子·骈拇》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又:“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水鸟的脚短,白鹤的脚长,这是自然的本性,我们不应该强作解人,把短脚的水鸟的脚拉长,把长脚的白鹤的脚砍短。

同理,脚拇趾相连的,替他割开,就会痛哭;手有六指,帮他砍断,就会哀泣。脚拇趾相连,手有六指,当然在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但是如果有所增减造作,失其本性,反而不合于自然的正道。爱,本来是愉快的经验,爱所以会变成负担、压力,主要是不得其法。爱不是自己喜欢什么而给对方什么,爱是对方需要什么而给他什么。

《庄子·至乐》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诏以为乐,具大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我们常以为自己喜欢吃糖,就以为别人也喜欢吃糖;自己讨厌臭豆腐,别人也讨厌臭豆腐。鲁国国君用养人的方法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养鸟,所以,鸟被捉之后,三日而死。

养生贵在顺应自然,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只在强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世俗所谓的养生,在讲求甘食美服、豪宅轿车,世人为了求得甘食美服、豪宅轿车,不惜忧劳其形体、焦苦其精神。工作是为了生活,很多人为了工作而牺牲生活,工作一百分,生活不及格。

人生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的愉悦。“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自由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不贪无求,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人一有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就会有得失的心理、善恶的分辨,人的心志就杂多而繁杂,便不能自得自在。

人生有许多的束缚,人的生死、得失、是非、善恶,都不容易看得透、跳得过,所以人生充满烦恼与痛苦。养生贵在顺应自然,凡事能够随缘自化,不忮不求,不刻意作为,以不变应万变,忘记对形体的执着,捐弃对官能的妄作,任真自然。连自己都忘了,还有什么不能忘的?连生死都看破了,还有什么看不破的?

知止就能了悟半半就好

清朝李密庵写了一首《半半歌》:“看破浮生半百,半生受用无边。半残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一半让将人间。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王怎见。饮食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肩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自来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首诗是作者年过半百之后,对人生的体悟,与元曲道情的风格相似,都是劝世闲适冲淡之作。“半里乾坤宽展”,强调人生半半就好。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走极端,不喜欢偏锋,“话不说尽,事不做绝”、“话到嘴边留三分”、“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等都是。

作者在这篇诗中,所表现的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生活的条件,不是太优渥,也不是太贫困,是“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他的生活是“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他的家庭是“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他的心情是“半佛半神仙”,声名姓氏也是“半藏半显”。

俗话说:“是非总因强出头”、“人怕出名,猪怕肥”,作者既担心后代子孙的贤与不肖以及家中的田地财产,也烦恼生命终结的时候,怎么面对阎罗王?作者体悟到凡事偏了就不好,酒喝半醉、花开半时,留有余地,美景可待。人生的好处,不要急于享尽,细水长流,才能绵延不绝。船帆半张,才不会翻颠;马缰不要拉太紧,才会稳定。凡事没有过盛、过旺、过壮,才会有余味回忆,太多、太过,暴饮暴食,反而厌腻伤身,所以作者的结论是“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人生不必太计较,即便想占人便宜,也只得一半而已。

其实,人生的苦乐,原无一定,全看自己如何去对待。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是相倚相伏,快乐与痛苦也是如此,没有失败过的人怎能体会成功的滋味?随缘自在,凡事不必强求,痛苦往往来自欲望的不满足,减少对欲望的追求,人生就会活得很自在、很快乐。

人生半半就好,告诉我们要懂得节制,要有度,也就是要知止。物极必反,盛极则衰。老子说:“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戒之,戒之。

知止就能感受欢喜弥勒

知止的人才会不贪,不贪财、不贪名、不贪情欲;知止的人才会知足常乐,大肚能容,像弥勒菩萨一样,笑逐颜开,令人喜爱。

我年过六十,前额的头发已光秃,人过中年也有一点肥胖,圆满的脸,因为爱开玩笑,常是笑口迎人,于是有学生戏称我像弥勒佛,我不知道自己像不像弥勒佛,我却真的对弥勒佛情有独钟。在我研究室的书桌前面,放置了大大小小十几尊弥勒佛像,有木雕、有石湾陶、有大陆红泥、有寿山石、有象牙雕、有骨角雕、有铜铸、有琥珀雕件,琳琅满目。每天坐在书桌前(一抬头)就和这十几尊弥勒佛,面面相觑;读书本来是件寂寞的事,因为有这些佛像相伴,竟也十分热闹,洋溢许多生活的情趣。

弥勒佛又称欢喜佛,他之所以讨人喜欢,是因为他那肥胖的身材,挺着大肚,笑口常开,没有一个人看到弥勒佛的笑脸,而不跟着笑起来的。笑,表示欢乐,表示欣喜,一个心里充满愁苦、怨恨、愤怒的人,是笑不出来的,只有心里坦然安适、自得自足时,才能从内心发出真实的欢笑。

笑有很多种,像傻笑、苦笑、奸笑、皮笑肉不笑,都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不友善的,有的是出于无奈、有的是别有居心、有的是不真实,不只笑的人不快乐,别人也不能引起快乐的共鸣。笑,原是快乐的表征,就像伤心时会流泪。哭与笑,应该都是诚于中而形于外,可是我们也会看见形于外而不诚于中的哭和笑。

弥勒佛的笑,所以会令我们发自内心的敬爱、喜悦,最主要是他笑得很诚恳、很真实。我见过的弥勒佛的笑,不管造型如何,没有一张是虚情假意的。所有的造型,弥勒佛是憨厚的长者,他是诚心诚意祝福世人,要带给众生欢喜的;他是不是能承担众生的痛苦,我不知道,但是看见弥勒佛的法相,自然就会产生信心、产生力量,虽然人生不免有许多的苦难,但是总会过去,何况在苦难发生的同时,欢乐也相伴而来。

在我的收藏品中,弥勒佛的笑,有许多的造型,有的是开怀大笑,如果听得见,一定是笑声爽朗,一副悟道、体道的自得自适情怀;有的是仰天而笑,笑尽人间俗世的贪、嗔、痴;有的是慈祥而笑,面对众生的悲苦,充满安慰与同情;有的是颔首而笑,像是倾听众生的诉说、祈求之后,频频点头微笑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而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尊石湾陶弥勒佛像,张咧着嘴巴,仿佛发出嘿嘿的笑声对我说:“小子,不要太得意,也不必太失意”。

记得以前曾在一座寺庙里,看见供奉着一尊弥勒佛像,大厅两侧的柱子上写着一副对联,右联是“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左联是“开口便笑,笑东笑西,凡事付诸一笑。”当时因好奇,随手便记了下来。事隔多年,我还记得大红柱子上挺拔有力的墨迹,每次的吟咏,都觉得滋味无穷,以为其中寓有很深的哲理。我很佩服作这副对联的人的才学。他不仅把弥勒佛的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而且对人情世故也极为洞达了悟。

“凡事付诸一笑”的人生观,我个人则不敢苟同。能够“开口便笑”的人,当然是极有智慧的高士,至少已把尘世的祸福、得失、名利、地位,完全看透彻悟,在芸芸众生之中,超然度外,与世无争。可是,我们都活在尘世之间,因此,一切的悲苦与欢乐,没有任何人享有专权:要或不要,作为一个人,很多时候是不能自己的。而且,人生的可贵,往往就在这些明人眼里的烟云尘土,得意、失意,成功、挫败。顺逆两境,在人生的汪洋大海中,此涨彼落,一波又一波,层层而叠起,只要是活生生的人,便注定载浮其中。

笑是健康,哭也是健康。乐事固然应该哈哈大笑,苦事不妨也放情一哭,等到哭够了以后,擦干眼泪,然后再勇敢地迎接新来的挑战,正如哈哈大笑之后,也要冷静下来,以免得意忘形,乐极生悲。该笑的时候,当然要放声大笑;该哭的时候,也不必强抑悲愁。我们应该正视人生,人生有苦有乐,有悲有欢,不能“凡事”便“付诸一笑”,因为这种人并非真正把世事看开,而只是把世事看破;心灰、意冷、消极、颓废,勉强挤出的苦涩笑脸,是无可奈何的态度,而非豁达超脱的心境。人生百态,处在欢乐的顺境,固然是幸运;处在悲苦的逆境,也不必忧伤。快乐之道,并不是“凡事付诸一笑”,而是学习忍耐、学习宽容。

弥勒佛之所以能够笑得很开心,不是因为“开口便笑”,而是因为“大肚能容”。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捐砂石,故能成其高。一个气度狭小的人,既不能容人,也不能被人所容;这种人甚至不能容忍自己,处处与自己过不去,这种人一定笑不出来。古代的宰相,贵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理纷冗的朝政,当然要有宽恕的度量,才能显出泱泱大国的典范,所以古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肚里并非真能撑船,同理,弥勒佛的大肚,也并非真能容纳天地。

器皿装物,盈满则溢;器大则所能容纳的东西便多,器小则所能容纳的东西就少,我们形容性情鄙吝的人叫“小气”,君子为人则坦坦荡荡,不是一器一物所能限制。所以《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的气度,正是“容”字的最高表现。人不是神,不能成为弥勒佛,但是人人可为君子。

人生数十寒暑,有的人生活得很快乐,有得人生活得很痛苦,其间的关键,在于能忍不能忍、能容不能容,我们若要享受快乐的人生,先要培养宽厚的气量,像雍容大度的弥勒佛,永远开怀大笑,永远令人欢欣。

知止就能享受快乐自在

我喜欢在街上漫步,我眼睛的焦点,不只注视百货店橱窗的美丽衣饰,或琳琅满目的物品,最令我新奇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每一张不同的脸孔,每一个不同的表情。有的人行色匆匆,赶着上班、上学、约会、购物;有的人则十分悠然自得,时间像是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可以快,可以慢,随心调拨。

相由心生,怎么样的心情就会反映出怎么样的表情。为什么有些人满心欢乐,为什么有些人满脸愁苦,这是我时常思索探讨的问题。我发现,想得开的人就很快乐,想不开的人就很痛苦。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也没有什么好争求的。人生要计较、要追求的事,可以说是无穷无尽,走过千山万水,前程又是万水千山,如果我们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要求全责备,人生将是非常的痛苦。

当然,我并不是主张糊涂过生活,对任何事、任何人,我们都不必计较,而是该计较的时候计较,不该计较的时候,不要斤斤计较。心胸宽厚的人,是真正有福气的人。“施比受更有福”,一个吃亏的人,不必抱怨自己被人占小便宜,应该庆幸自己是有能力被人占便宜。平常喜欢占别人小便宜的人,终将要吃大亏,而经常布施、救济别人的人,一定会有福报的。真正快乐的人,是舍得、施得的人,而不是求得、贪得的人。

其次,我认为勇于尽责的人是快乐的人,逃避责任的人是痛苦的人。责任与人俱生。人当然先要求生存,才能谈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生存是很简单的事,一点点食物,一点点水,人就能够活命,但是人生的意义,不只是活着而已,而且要有丰富的生命,要能成就自己,造就别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这就是人生的责任。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只是来享福的,应该也是来播种福田、开创福业的,每个人的福慧不同、责任不同,凡是能尽心尽力、开发生命的潜能、造福人群的人,一定是俯仰自得、问心无愧的快乐的人;反之,一个规避自己责任的人,扪心自问,忐忑不安,必然深受痛苦的折磨。

再者,我认为肯面对现实的人是快乐的,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是痛苦的。现实的人生与理想的人生,必有很大的差距,在现实的生活里,当然有许多的困难、困苦,许多棘手的问题,不是轻易就能解决的。

同时,理想愈高远,目标愈宏大,所会遭遇的阻力和逆境,必然愈多、愈难,就像行远路的人,沿途碰到红灯机会就愈频繁。不管问题再难、再多,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必能逐一处理,熬过层层叠叠的难关和困境,柳暗花明,阳光展现;辛苦的代价,一定是欣赏的回报。

至于空怀理想的人,整天做白日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困难,没有能力解决现实的困难,没有勇气解决现实的挑战,懦弱畏怯,自暴自弃,当然十分的愁苦。

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从早忙到晚,孜孜以求的,就是希望过着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的生活,可是,很遗憾,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得到快乐?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有一首佛家的偈语:“到处寻春不见春,芒靴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快乐原来是不假外求的。

我国古代圣人孟子曾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一般人所谓的富,是指财富;所谓的贵,是指权贵。世俗的富贵,是得得失失,来来去去,并不是持久永恒的。我们可以从世俗的富贵,得到一时的、短暂的满足和快乐,可是却不能长久不变,因为有钱的人,希望更有钱,做官的人,希望做更大的官,在永无止境的追求中,痛苦多于快乐,失落多于满足。

一个人财富的获得,不全是来自个人的努力,有时要靠运气。有人一夕之间成为亿万富翁,有人一夕之间倾家荡产,穷苦潦倒。一个人权贵的获得,也是如此。长官的器重与否,固然要看自己的表现如何,但是也不全是看自己的表现。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两大主体,一个人生活是否和谐美满,充实的物质生活,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升精神的生活,更为重要。快乐之道,如果建立在物欲的追求,是很危险的,本来是“求福辞祸”,结果可能却是“求祸辞福”,我们一般人眼中的大富大贵,是指赚很多的钱的人、做很大的官的人,其实,真正的富贵,并不是指看得见的钱财声势,而是内在生命的富足宽厚、愉悦舒坦。做人求其心安而已。一个俯仰不怍、问心无愧的人,顶天立地,气象干云,才是最富足、最尊贵的人。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哲学家躺在大树下沉思,尊贵的君王走到他的面前,骄傲地说:“哲学家,我能帮你什么忙吗?”哲学家回答说:“你唯一能帮的忙,就是请站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不求于人的人,是最尊贵的人;一个不取于人的人,是最富足的人。知止、知足,才能享受快乐自在。

知止就能选择美好环境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这是《诗经·商颂玄鸟》篇的诗句,意思是说千里之大的王者之都,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一般而言,老百姓总喜欢选择群居的生活,可以彼此互相照应、提供生活的必需品,不必一个人自己又要打猎,又要种田,又要盖房子,尤其是在都会里生活,资源丰富,资讯便捷,工作机会多,当然是一般百姓最喜欢的居住环境。

选择住家环境是很重要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的学习关系密切。孟子一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孟子整天就跟其他孩子嬉闹祭拜的事;后来搬到菜市场附近,孟子就学如何杀猪、卖菜;最后搬到学校附近,孟子才开始专心求学,成为著名儒者。

我们要投资买房子,有经验的人一定会提醒我们,一定要买好地段的房子,才会涨价赚钱。“风生水起好运来。”好风水的房子,山明水秀,空气流通,阳光充足,交通发达,购物方便,自然是商人买家必争之地。

《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住家乡里有仁厚之俗为美。不管是住高楼大厦或公寓或别墅或社区,如果遇到恶邻居,整天惹是生非,而不能敦亲睦邻,互相友善关注,一定十分痛苦不悦。选择好邻居和选择好地段,一样的重要。

选择住家,要选择好地段和好邻居,这是选择住家的智慧,我们选择工作、购买衣物,一样要有知止的人生智慧。“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工作要有自知之明,一定要量力而为。很多人眼高手低,坐一山望他山,不清楚自己的性向与能力,只求“钱多、事少、离家近”。喜欢的工作,不一定能胜任,能胜任的工作,不一定喜欢,经常做一行、怨一行。内心不能安定下来,怎么能专心、安心、热心工作呢?不能专心、安心、热心工作,又怎能有好的业绩、好的成就呢?

我们购买衣物,往往贪小便宜,见一件、爱一件,爱一件、买一件;一件三百元,两件五百元,于是一口气买了好几件。我们想要的很多,我们需要的不多。衣柜的衣服,经常换穿的都是那几件,有些衣服,一年难得穿上一两次,因为贪念、因为不知止,就会有很多的浪费。

总之,不管是选择住家,或是选择工作,选择衣物,一定要知其所止。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为了居住豪宅,每个月要负担沉重的房贷,造成沉重的生活压力,并不是聪明的抉择。为了去赚更多的财富,夜以继日的加班工作,伤了身体的健康,是不智之举。穿在别人身上很合适美观的衣服,未必也适合不同年龄、不同体型的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自知之明,要有知止的人生智慧。

知止才能增进养生健康

大家都希望过好生活,好生活不只是拥有很多钱、好的名声、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生命的存在,是第一要紧的事,命没有了,再多的财富有什么用?亲情、友情、爱情,都失去意义。生命的存在,不只是一息尚存而已,是要活得健康、活得快乐。一个人要活得健康、活得快乐,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养生。

每一个人的身体,像一部机器,机器要持久耐用,不容易发生故障,平时一定要注意保养,人的身体也是如此。不过,身体的保养,包括养身与养心,不只是保养外在的形体,也要保养内在的心灵。

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养生之学,最早一部讲养生之学的书是《黄帝内经》,此书不是黄帝所著,而是战国至两汉的学者、医学家的共同创作。《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黄帝内经》十八卷记载。《上古天真论》一篇,假借黄帝与太医岐伯的对话,讨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未半百而动作皆衰”的原因。岐伯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于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简单地说,上古之人懂得养生之道,顺应天地万物自然之理,起居正常,饮食有节度,不任意劳动,形体和精神都是健壮旺盛。后代的人放纵情欲,虚耗精力,饮食起居不规律、不正常,没有节制,日夜生活颠倒,免疫系统失调,当然就容易生病,未老先衰。

《大学》:“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者有个学生自称很率性,我问他如何率性?他说他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想睡就睡、不想睡就不睡。我说这不是率性而是任性。率性的真意是该吃就吃,不该吃就不吃;该睡就睡,不该睡就不睡。率性是顺性而不是任性。很多人误解任性为率性,所以生活起居不正常,任意随兴,“以妄为常”,当然就很难有健康的身体。

任性容易,忍性难。现代的社会,充斥各种的诱惑,五色、五音、五味,令人眼花缭乱,意乱情迷,难以自制。古人说养生,所谓“精神内守”、“肾气长存”,就是要我们保养先天赋予的真元、真气,不使之妄泄,因为人生的长短、衰老以及寿夭变化,都决定于真元、真气的盛衰盈亏,如果生活过度奢华糜烂,饮食、情欲无度,就会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

病从口入,对于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饮食禁忌,一般而言,太油、太咸、油炸、烧烤的食物,都要有所节制,只能浅尝辄止、适可而止,不可以贪得无厌、恣意饱足。现代人的文明病,大多起因于胆固醇太高、血脂肪太高,不只造成心脏、血压等疾病,也是肝脏、肠胃的克星以及各种癌症的肇因。

止学不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行世、出处、进退的重要学问,在养生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预防重于治疗,现在医学教育,非常重视预防医学,强调如何靠抗氧化、抗老化,加强免疫系统功能,除了注重饮食起居的规律正常,也要讲求精神方面的保养。知止的研究,包括知其所止、止其所止、止止不止,才能不贪;能知止,才能有变;能知止,才能节制。

所谓不贪,是不贪名、不求利,不贪生、不怕死,不贪饮食,不贪情欲。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们因为有一个臭皮囊,整天要吃要喝,追求无度,即便可以随心所欲,满足各种口腹之欲、情欲之思,也会因为不知节制而伤身害性,何况大半的时候,事与愿违,无尽的欲望,不能逐一实现。欲望的追求,遇到挫败,便会失落、痛苦,烦恼不堪,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心理的健康,强调不贪无求,恬淡闲适,知其所止,止其所止。

人为万物之一,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人也要配合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逆背离。所谓正常的生活,就是自然的生活。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迭,有其不变的常轨,论及养生,当然一定要顺应自然。

知止就能体悟养心哲理

我们都希望在生活中有歌、有诗,在生命中有爱、有美,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烦恼、痛苦、焦虑、急躁,我们常常被放置在充满贫乏、恐惧、不安的环境中。物质的满足,只能带给我们一时的、短暂的欣慰,人只有从精神上得到彻底的解放,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困扰和问题。

老天决定我们的命运,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快乐是自找的,痛苦也是自找的,祸福自取。很多人一方面在做使自己痛苦的事,一方面抱怨人生没有快乐。我们要享有健康的身体,先要享有健康的心灵。

健康之道,包括生命安全、生活安全、心灵安详三个方面。生命安全,才能免于恐惧;生活安定,才能免于贫乏;心灵安详,才能免于不安。归结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求得一颗安定的心,有一颗安定的心,就不会有恐惧,就不觉得贫乏,所以,养生重在养心。

要获得人生的安乐,要从心出发,知止的修养,就是在求得一颗安定的心,内心安定,人生才能安乐。现实世界种种的问题,总结而言,其实是人心的问题。没有健康的心灵,就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个人,就没有健康的社会。

人心之坏,由自己坏起。我们把每个人都想成坏人,世界就没有好人了,而把别人想成坏人的自己这颗心,是不是对了呢?一颗健康的心,是凡事都从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一个心灵健康的人,是凡事都能主动、活泼、乐观、开朗的去探索,追求人生的光明面。好奇心与高昂兴致是年轻的象征,也是健康的象征,包括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

人生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但也有很多顺心快意的事,苦乐得失,是非、祸福,原是一体两面,我们要心平气和地等待每一件令我们快乐或不快乐的事,因为不管是快乐或是不快乐的事,都是过眼云烟,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得意或失意,都短暂而不持久,我们不会抱着小学得到奖杯,一辈子沾沾自喜。时间不停留,岁月不倒流,我们不会一辈子活在婴儿期、或是少年期,我们天天与时俱进。每天在心灵的角落都会有一些新的萌芽。

追求人性之真、人心之善、人心之美,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我们不必为将来的事而无谓的烦恼,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好处,一天承担就够了。人贵通达,平常心是道,不要钻死胡同,要能入也要能出。一个完全入世的人,不免会受到五欲、六尘的污染;一个完全出世的人,不能与世俗往来,也注定漂泊无根、空自流转。

本性自足,只是人不自知而已。养心不必外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常常“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学之道,在于把放散的心收回来,养心之道也是如此。养心必先安心,安心则能心安。形貌安详的人,会发出自然的光辉。

知止就能热心行善布施

知止的人,知道人生是有限的,每个人只有一点点的力量,只有互助合作,同心协力,大家才都能享有美好的生活。在天堂和地狱的世界里,每个人吃饭的筷子都很长,在天堂的世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个人把菜夹给对方,每个人都吃得很开心。在地狱的世界,每个人只为自己,长长的筷子怎么样也不能将菜夹到自己的碗里。

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直接或间接的照顾与帮助,我们吃的米,不是自己种的稻;我们穿的衣,不是自己织的布;我们住的屋,不是自己一砖一瓦砌成;我们行的车,不是自己一钉一锤造出。我们在生活中,一切的日用品、食品、书籍、资讯、文化……都不是自己独立做成。我们从小到大,受了父母的呵护、亲友的关爱、老师的教诲、领导的提携,所以我们才有能力在社会上做个有用的人,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个人是只靠自己的本事,就能站起来的。

人类的社会,是一个互助的群体,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不应该只是一个消费者,同时也应该是一位生产者。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并不一定成反比,有的人生产能力多于消费能力,有的人消费能力多于生产能力,无论如何,人生的责任,是尽其所能为别人服务。

人生是没有什么好计较的。在没有生产能力、服务能力的时候,只能接受别人的服务、别人的生产;一个生产能力很低、服务能力很低的人,也得由那些能力强的人多担待、多付出。人并不是付出多少,就要马上要求反馈多少,人什么时候要付出,什么时候要索取,往往不是自己可以预料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帮忙,可能在很久以后才有回应;一个人帮了另一个人,而却从第三者得到了帮忙,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乐于助人的人是有福的。我们每做一件善事,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笔钱,我们帮助别人愈多,我们在人生的银行,就有愈多的存款。零存整取,在我们有困难、有危急的时候,自然就会有很多人乐于来帮助我们。如果我们存了一笔钱,就用一笔钱,银行账户永远都是空的;如果我们每做一件好事,都要立即索取回报,我们在人生银行的账户,永远也都是空的。

知止就能尽力服务助人

知止的人,体认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服务愈多的人,是能力愈强的人。知止的人,也知道人生的苦难是难免的;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在助人的同时,就忘了自己的痛苦。

服务就是学习,服务也是能力的肯定。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有很多本事,人的能力都是在学习中增进的,一个肯付出的人,一方面因为他有能力他才能付出,一方面在他付出的时候,又增长新的能力。人活着不只图个饱暖而已,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能觉得这个世界因为有他的存在,而更为圆满美好,是一个人能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他不只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人的存在,不只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人生的真谛,一方面是修养自己,一方面是服务别人。休养自己的意义,就是不断鞭策自己,惕厉自己,追求进步,追求卓越。一个人停止脚步,就逐渐老化,人的老化,不只生理会老化,心理也会老化,人生最可怕的就是缺少斗志。

学是为了用,古人学而优则仕,做官并不是为了贪图个人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学以致用,以学问济世,所以孟子主张“忧以天下,乐以天下”。范仲淹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抱持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气度。文王视民如伤,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则不饱,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宋代大儒张载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可见古代圣贤的伟大怀抱。

人的价值,要在人群中才能获得肯定,一个有爱心、有耐心、肯奉献牺牲的人,才能获得大家的尊敬与爱戴。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有谁去关心他呢?儒家思想主张“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佛家大乘也是不要人只做自了汉,而要立志普度众生。

自己做好事是好事,帮助别人做好事也是好事,成功不必在我。如果每一个人只把自己所做的好事,才当作好事,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到的好事,实在不多,我们要有乐于助人的心,帮助别人完成更多的好事;我们要把行善的心,扩大其影响,使每个人都有助人的心、爱人的心,我们的社会就会一片祥和,而不会有暴戾、狂乱的事。

谈到快乐,是大家朝夕以求的。俗话说:“眉在眼前常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快乐之道,全靠自己去体认,只要能以超然的心境,通达自适,自然能从现实的悲苦之中,超脱出来,而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本着服务的热忱,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忘却自己的痛苦,并且获得无限的欣慰、快乐。

知止就能学习尊重体谅

知止的人,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些优点,也有一些缺点,只是有些人长处多一点,有些人短处多一点。“金无十足,人无十全。”知止的人,学习到对人的尊重、体谅。

我们人类虽然自称为万物之灵,但是我们也只是万物之一,我们并不是宇宙的主宰、天地的主宰、地球的主宰,我们与其他的动物、植物、山水一样,都是老天的子民,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尊贵;在尔虞我诈、强侵豪夺的人类社会行为之中,愈见人的贪婪、自私、卑劣、低贱。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协和,和平与安定的相处,人才能彰显其尊严和价值。

每一种生物都有属于他们生存的时空背景,不应该相互干扰、伤害;我们人类没有特别优厚的条件,没有特殊的权利,去破坏宇宙自然生态的平衡生存和发展。人来自自然,终将回归于自然,人类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生存,一如其他的生物一样,只是长长短短的过客而已。

老天是很公平的,凡物有一长,必有一短。我们不是最聪明、最有气力,或能高空飞翔、海底游生的灵类动物。面对高山、大海,人会自见卑微;关起门来孤芳自赏的时候,人就不自量力,自以为神通广大了。

以前我常告诉学生,任何人不管智愚、美丑、富贫、贵贱,人人都要学会两件事,一是学习尊重自己,一是学习尊敬别人。现在我则认为人对自己生长的环境,以及和自己共存的一切生态,也要同体共悲,不得任意践踏、迫害。

我们对自己生命,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生生世世,生命在轮回转化。在恩恩怨怨、得得失失的人情世界里,看似偶然,其实都是必然的;勤耕福田,才能有善果、福报。

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敬重、喜爱,先要能敬重、喜爱自己,自重则不为人所轻,自轻则不为人所重,一个不看重自己的人,如何能被别人看重呢?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当家做主,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而唯有真诚、负责的人,才能真正当家做主,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人向自己负责,先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人的一生,不是靠自己就能成事的。我们吃的米饭、穿的衣服以及住房、坐的车,等等,都是无数人的努力奉献。人生的成就,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付出愈多的人,成就愈大。当然,自己是自己生命的主体,自己是“一”,家庭、事业、社会服务……都是“一”后面的“零”;有了“一”,后面的“零”才有意义,没有前面的“一”,后面再多的“零”,便全无意义了。

知止就能放下此身我执

人生是很脆弱、很无奈的,人对自己的生死、疾苦,常常身不由己。在人的一生之中,虽然有些时候、有些事,是自己能作抉择、能作决定,但是多半的时候、多半的事,实在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非人力所能作为。古人常说:“长恨此身非我有。”的确,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我有一位长辈的朋友,家住新庄,不幸已经过世。他身前是树石协会理事长,姓林,写一笔硬挺的好字,喜欢树石盆栽,与杨英风、朱铭是好友,家里有很多珍藏。有一天我陪我的长辈去探望他,当时他已七十高龄,中风,不良于行。这位林先生很高兴我们到访,特别从床底下拿出一把紫砂壶,让我们玩赏,说是他小时候在大陆,他的一位长辈送他的,这么一推算,应有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宝贝,我看了之后,非常羡慕。林先生说:“老弟,你不要羡慕,这些东西都是老天借我玩的。”是啊!人生有什么东西,是能跟自己一辈子呢?

林先生豁达的心境,令我有所体悟。不只没有什么东西,能跟着我们一辈子,也没有任何人能跟着我们一辈子,父母、夫妻、儿女、朋友,全都是或长、或短的陪伴我们生命的人。人生好比坐火车,有人先上车、有人先下车,先上车的未必先下车,后上车的也未必后下车,而同坐一车厢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夫妻、朋友以及许多不熟识的人。

古人鉴于人生苦短,人世无常,而有秉烛夜游的主张;十年前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后,也有不少国人看透天灾的可怕、生命的脆弱,而不再汲汲于名利,提早做退休的生涯规划。

我常告诉学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安定的心,做人、做事都要能坦然而安、问心无愧。以前以三十年为一代,后来以十年为一代、五年为一代,现在则更是日以千里,变化之快、之多、之大,实非一般人所能承担、接受、适应、调整。因为处在这么快速变化的时代与社会,而适应不良,而产生各种生理、心理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忧郁、失眠、食欲不振,等等,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佛家讲空观、禅定,目的是要能放、能忘。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才能远离颠倒梦想。人生的存在,有种种的限制,人是被放置在经常充满贫乏、恐惧、不安的环境之中;人要如何才能免于贫乏?免于恐惧?免于不安?人在物质方面的努力,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一部分的问题,人无法从物质方面,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人只有从精神上得到完全的解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的种种困惑和疑虑。

知止就能放下包袱布袋

我有很多尊布袋和尚琥珀雕件,大大小小,形制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背上背着或是手上提着一支布袋。布袋和尚是许多人的最爱,尤其是做生意的人,敬供如神明,因为他是财神爷,布袋里装的是金银珠宝。其实布袋和尚和弥勒菩萨都是同一类型,圆通通的脸、圆通通的肚,一身慈悲欢喜的法相,令人又敬又爱。

布袋和尚、弥勒佛,说是财神爷,不如说是欢喜佛更贴切。因为财富不一定使人快乐,快乐才是真正的财富。钱虽然可爱,可是钱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可爱。人生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金钱所能满足于人的,只是其中之一,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但是人在吃饱喝足、衣食无缺之后,物质的追求,不再是很多人关切的目标,自由、爱、被尊重、自我实现……精神层次的愿望,往往才是许多人努力的梦想。

人的愿望是多方面的,西方的圣诞老公公,他背包里装的是玩具、糖果、礼物以及孩童的梦想;我们布袋和尚的行囊,不应该只有金银珠宝,还包括健康、美丽、友情、爱情、事业……所有人生的愿望。

“布袋,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象征人生的包袱、人生的负担。人生有许多的包袱、负担,放下了包袱、负担,就像庄子所说“悬解”,把一个倒挂的人放下,那当然是件很快乐的事。人生的包袱,常常是来自自己太多的追求。人常常给自己画下的框框卡住了,人也常常不自量力地给自己太多的期许和压力。

平安就是福,快乐是内心的自足。有一年的春节团拜,我问我的一位老师,这一年我该注意什么?我一个人在台北过日子,是要有很多小心的地方。没想到老师说:“正常过生活就好了。”是啊!哪有什么比“正常过生活”更要注意的事?一个能正常过日子的人,哪还需要小心什么呢?一个人不是只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人生贵在自得。当我们能消除对生活完美的追求时,我们就能够发现生活本身的完美。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认识而且接受这个不完美而真实的自己,而且同意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学习如何看重自己、尊重别人,是人生的第一课。

知止就能放下恐怖挂碍

我们常有一颗不安定的心,心多挂碍、心多恐怖。我们到底在怕什么呢?因为心多恐怖,就有很多的颠倒梦想。怕是我们唯一该怕的事。人生最看不破的是生死障,很多人怕死,是因为不知道死后会变成什么样?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庄子·至乐》篇:“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把人的生死看成是春夏秋冬的变化、日夜的运行,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妻子死后,他会“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他妻子“偃然寝于巨室”,如果自己在一旁哭哭啼啼,是“不通于命”。

我们内心的不安定,除了来自恐惧害怕之外,也有来自疑虑猜忌。疑虑是朋友、亲人之间最大的敌人,更是夫妻感情的头号杀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彼此以诚相待,而且互相信任。夫妻的结合,是两个成年人要厮守一辈子,长长久久,永生不渝,所以彼此要向对方负责,彼此要信任对方,有怀疑就没有信仰,有怀疑就没有爱情。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关键,是对自己有没有信心。成功六字诀;不要疑,只要信。怕失败的人一定失败,相信会成功的人才会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别人会对他有信心。思想产生信仰,信仰产生力量。“吾心信其可成,移山填海之难,亦成矣!”

佛家说;“一切由心造。”俗谚也说:“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由自己决定。”没有人能决定你的未来,只有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未来。态度决定生活,不是生活决定态度。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有什么样的态度。

放心不是放弃,放心不是放弃对生命的追求,放心是为了安心,放心是对生命充满热烈的期望。青年的双手,人类的希望。人生是有限的,我们只有有限的生命、体力、财富、能力,但是只要心不死,人永远活着,只要内心充满希望,我们就可以在有限中追求无限,让有限的生命、体力、财富、能力,产生源源不绝的活力、能量。

做人之道,求其安心而已,有一颗安定的心,才能有明确的努力目标,才不会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或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有一颗安定的心,做人做事就会务实、踏实、平实、真实。养心是养生的重点,放心为养心的重点,放心为养心的核心。要养心先要放心。而放心就会安心,心安理得,则怡然自得。

知止才能放下得失祸福

自古英雄,不论是横槊赋诗的曹操,还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全都敌不过时间的洪流、岁月的洗礼;即便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秦始皇,派徐福远赴东瀛求不死之药,而今安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尽人世的沧桑,变化无常;也难怪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十分感慨地说:“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的无常,无不令所有英雄为之气短。张学良有一句名言:“英雄回首是神仙。”回首当年发动西安事变,英姿焕发,惊动政商,后来历经数十年被软禁的生活,才有今是昨非的感叹。如果能够即时回首,英雄不必是悲剧人物,而是快乐神仙。

人生最看不破的是生死障,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呢?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庄子说他“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赍”。丧具已备。弟子怕庄子的尸体抛露在外面,会被鸟鸢所食。庄子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的豁达,因为他知道“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因为他知道“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生命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总会老,老总会死,存在的人、事、物,迟早都会消逝,我们无法抗拒,我们只能坦然接受。

人生除了贪生怕死,人对名利、得失、祸福,也颇多挂碍。追求富裕丰足的生活,并不是错误,但是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如果不能量力而为,贪得无厌,不知适可而止,就像开车的人而不会踩刹车,就十分危险了。凡事偏了都不好,过犹不及。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当然是非常辛苦的事,而过分追求奢华淫逸的享受,也不是好事,也不是长寿养生之道。

人生犹如一趟旅行,行囊太多、太重,如何能够轻松愉快呢?就是要减少欲望、减轻负担,放下不必要的包袱。

我们要放下恐惧、放下疑虑、放下执着、放下贪念、放下自怜、放下自私、放下自闭、放下依赖、放下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包袱,快乐做自己。放下不是放弃,而是生命的提升,放下是一生不会终止的精神修炼。

《西游记·悟空歌》:“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喝醉酒的人神志不清楚,执迷不悟的人看不透人生的真谛。人贵清醒自觉,“英雄回首是神仙。”回首二字,代表觉醒的意思,年过六十,方之五十九之非,但是永远不会太迟,就怕是一生执迷不悟,就会一辈子痛苦不堪。

知止就能放下生气难过

世事难料,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会遇到别人对我们的一些不友善、不礼貌,甚至是非常恶劣的行为。我们的情绪常常会被不愉快的经验所激怒,或表现出沮丧、懊恼、愤恨。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是双重的损失、双重的伤害,就好像丢了钱又很伤心,丢钱已是财务的损失,伤心更是对健康的伤害。

有一首劝世歌《莫生气》:“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生气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真的人生就像一场戏,生旦、净、末、丑,扮演众生不同的角色,我们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有时只是跑龙套而已。不管是演戏或是看戏,都不能太入戏、太认真,都要放轻松,抱持玩乐的心情去看待。

人生数十寒暑而已,有什么好计较、好挂碍的呢?财富、名利、爱情,全都有如潮水一般,来来往往。人是空手而来,人也是空手而去。几十年的岁月中,不管是苦乐、得失、祸福,多一点,少一点,大一点,小一点,长一点,短一点,都只是相对的意义,求不完,就苦不完。人生的相见、相聚,都是难得的情缘,却要十分珍惜。

人要生气是气不完的,人要能懂得放下,懂得割舍,懂得知止,人生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人生迟早全部都要放下。尘归尘,土归土,人来自自然,人最终回到自然。

人之所以会生气,往往是因为太计较、太爱比较,总希望自己比别人强,自己比别人好,自己的儿孙、家人,比别人强、比别人好。天下事一长一短,老天最为公平,他不会把所有的优点都给一个人,把所有的缺点都给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一些优点和缺点,只是有些人多一些优点,有些人多一些缺点而已。

每个人的福缘、福分不同,如果不懂得珍惜,拥有再多的福缘、福分,也不会快乐。如果我们生气于那些对我们不友善、不礼貌的人,我们也只是跟他们一般见识而已,面对精神病的人,我们怎能跟他一样精神病呢?至于遇到人生的挫折、困顿,我们更不能只是坐在那里悲伤、生气而已,我们应该把失败视为淬砺,我们应该反省失败的原因,记取教训,赢得最后的成功。

知止就能积极活在当下

过去是杂念,未来是妄想,只有把握当下,才是人生的正解。当然,每个今天,都是过去的延伸,每个未来,也都是今天的发展,上一刻、下一刻,都与这一刻紧密相随。但是,有些人总是沉湎过去或是迷幻未来,而不能勇敢面对现在。已逝的岁月,不管是得意或失意,我们都不能、也不必紧抱着不放。如果我们紧紧抱着昔时的成功,我们如何能够追求更多的成就?如果我们永远走不出往日的伤痛,我们如何能够迎接崭新的未来?

每天眼睛一张开,都是新生命的开始。人生如牌局,每一次的输赢,都不影响下一次的输赢。活在今天,活在当下,才不会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虚无飘缈的海市蜃楼;也不会让人生的行旅,永远背负过去的沉重包袱,以致步履蹒跚,痛苦不堪。秋天遍地落叶,无论今天我们怎么用力摇树,明天的落叶还是会掉下来。做好今天的事,不要拿明日的乌云,遮住今天的阳光。今天自有今天的烦恼,明天的烦恼,明天再说吧!

老天对每个人的要求不同,命运给我颜色,我正好开个染坊;命运给我一地碎玻璃,我可以把它们制成跳《天鹅湖》的水晶鞋。逆中求胜,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辉。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只要心不死,人永远活着;我们不是要活在过去或是未来,而是现在。

知止,才能站稳脚跟,不会冲过头;知止,才能明白自己的定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止,才能知所取舍,顶得住诱惑;知止,才能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知止,才能节制情绪,喜而不过,怒而不愤,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生活中能知止,才能避免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商场上能懂知止,才能拿捏分寸,长长久久,永续经营。简单地说,能够知止,才不会自取其辱,导致危难。

人生到处有风景,宋程颢诗:“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可是我们都“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人生的许多美景,常常是在行色匆匆之间,消逝不见。当我们放慢脚步,缓一缓,歇一歇,才能发现人间的美好。“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生俯拾都是美景,生命的自我追寻,全方位的生命开展,都不必有所待、有所求。我们都只是尘世间的一粒微尘,要求不多,能求不多,对我们来说,做好自己才是第一重要的事。

专注眼前的事,把心放在正在做的事上。所谓美感经验,就是专注于一件正在做的事,截断众流,抛开一切的得失利弊。努力活在当下,人间就是天堂,而其前提就是要能知止、放下、割舍。

知止就能拥有自由心灵

人生的存在,有种种的限制,人是被放置在经常充满贫乏、恐惧、不安的环境之中,人要如何才能免于贫乏?免于恐惧?免于不安?人在物质方面的努力,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人无法从物质方面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人除非从精神上得到完全的自由解放,否则对于生命的种种困惑、烦恼,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只有把人从被压迫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人类求生存、求创造的生命力,重获个体心灵的自由,人才能彻底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

生而为人,便有各种不同的欲望、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的五大需求,一是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二是安全的需求(Safety Needs),三是情感的需求(LoveNeeds),四是希望被尊重的需求(Esteem Needs),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Needs)。这些需求,大部分是人类生命的本能,是合理、正当的需求,但是人类还有很多的需求,是不必要的,或是超越人自身能力所及的,后者的追求,如果不知道节制、约束,便会自讨苦吃,带给自己无限的烦恼与痛苦。

人的能力有限,而欲望无限,尤其在当今科技非常昌盛发达的年代,各种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真是令人看得目不暇给,总想追逐、赶上时代、社会的潮流,不断地求新、求变。而各种的美食、服饰、新车、豪宅,也不断刺激、诱惑人类的欲望,如果不能知止、节制、适可而止,求不完,就苦不完。

知止,不只来自对物质方面的追求,也包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财富的追求,是物质层面;声名的追求,是精神层面。人在各方面的追求,都应该量力而为,适可而止。凡事过犹不及,偏了都不好。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凡事都要知足、感恩、节制、惜福,才能避祸、远祸。人生的加减,加法是成长,减法是成熟,自知则明,知止则智。

一个懂得知足、知止的人,才能当家做主,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才不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一个能知止的人,才懂得自己能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自己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人的存在是不自由的、被限制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的功名富贵、得失祸福,也往往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不是有求必得的,也不是可以随心逃避的。放开一切,获得一切,只有能够知止的人,才能停止贪念,才能悬崖勒马。

美的特质是自由与无限,美是通往自由与无限之路,美的创造与欣赏,都是想象的驰骋,都是要突破现实的局限,而展开无限的空间。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说:“透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的国度的法律。”自由是艺术的第一要义,自由也是人生的第一目标。人常是自己困住自己。解铃终需系铃人,人是自己困住自己,人也只有靠自己才能解困。人生如何才能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

知止就能欣赏人生美景

心如平原纵马,易放难收。人心也像猿猴、野马一样,狂野躁乱,难以拘束。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做学问的方法,就是要把放散的心收回来。一个人的动心起念,直接影响到行为的发展,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能求得一颗安定的心,心有定向、定力,行为才不会有偏邪不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知止,才能放空、放下,人生的痛苦,往往来自太执着,一个人能够放下执着,就不会有挂碍了。我们对天地、对别人愈少要求,才愈能感受人生之美。

苏轼《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快乐是不假外求,这个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苏东坡能体悟天地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所以能够欣赏天地万物可观可乐之美。因此,游山玩水,不必怪奇伟丽;喝酒吃饭,不必琼浆佳肴。物无不美,但是要有一颗欣赏美的心。

美在哪里?美在事物的本身,美也在审美者的心中,美是心物的合一,美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不可。我们要有一颗自由开放的心,知足、知止,才能领略自然与艺术的美以及人生之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万物的自在自得,是在人的静观中朗现出来;天行四时,与人佳兴相同,天行在人间,人间亦天行,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一个人最大的满足,不是来自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愉悦和顺。我们往往为了忙于工作,而牺牲生活,在漫漫的人生大道上,有许多的胜景、美好的事物,因为行色匆匆,全都来不及一一浏览、品味,十分可惜。知止才能欣赏人生美景,凡事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盲目追求,沉迷陷溺而不知自拔。知止才能专注,知止才不会有妄念、贪心、乱求。

人不能无私,但宜少私,人不能无欲,但要寡欲。很多人只知其乐,不知其足;只知其进,不知其止。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名言:“很多企业的失败,最少有一半都是因为贪婪。”真是令人值得警惕。要享受喜悦人生,欣赏人生美景,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放、能忘,放下执着,忘掉得失,而且要知止,才不会再劳形伤神。紧张、忙碌、焦虑、烦躁,是现代人的通病,尤其是在工商社会之中,快还要更快,好还要更好,多还要更多,人在无止境的追求下,不只迷失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可能丧失亲情及友情、爱情,甚至赔掉自己的健康和身体。

我们日日夜夜悬念、渴望的生活,未必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常常浪费时间、金钱、精力,去做一些不必做的事、不该做的事。省钱就是赚钱,我们不一定要赚很多钱,如果赚很多钱而不快乐、不幸福、不健康,宁可不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渊明,以及“竹杖芒鞋轻胜马,一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都是令我们羡慕仰望的文士,都是真正能够欣赏人生美景的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