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是汉代与乐府诗同时发展的一种新诗体,简称古诗。其区别在于:古体诗是文人创作,只可吟诵而不能歌唱;乐府是民间的流行歌谣,是合乐可以歌唱的诗。二者形式上没有根本的区别,所以后人常常混淆。

古诗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咸有恻隐古诗之义”,但这里的“古诗”实际是指《诗经》,真正意义上的汉五七言诗的称呼则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中的“古诗佳丽,或称枚叔”。最早收录汉代古诗的着作是《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

唐朝时,“古诗”又称为“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名称,这也使之成为区别于绝句、律诗的“古体诗”的简称。

“古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在于:(1)近体诗篇幅较为简短,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的限制;古体诗则可长可短,以长篇居多。(2)句式方面,古体诗长短较为自由,甚至可以五、七言交错;近体则固定不能混用,还要遵守五言上二下三,七言上四下三的限制。(3)音韵方面,古体诗可以换韵,通韵,每句用韵自由,不讲平仄;近体诗则不能换韵,严格平仄,并且律诗还要对仗。(4)风格方面,近体诗讲究含蓄隽永,神韵高妙,而古体则要求纵横捭阖,气势磅礴。

一、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诗体。它长短自由,用韵自由,不讲格律、平仄,但句式必须是每句五个字。五言古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于枚乘,一说起于李陵。前者的根据是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收录的最早的9首五言古诗是枚乘所作,并且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也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起于李陵说者认为,《昭明文选》录有最早的五言诗3首,作者是李陵,并且钟嵘的《诗品》也认为李陵是古诗的第一位作者。

但现代学者对二者起源说都持怀疑态度,认为西汉没有《古诗十九首》那样完整成熟的作品,即使是《汉书·吕后传》收录的《戚夫人歌》、《李夫人传》所载的李延年《佳人歌》等五言诗,也只是具备五言诗的雏形。直至东汉,完整的五言诗才开始出现,如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总之,西汉是五言诗的雏形期,东汉是五言诗的形成期,建安前后是五言诗的成熟期。

汉魏时期的《古诗十九首》和“建安七子”的作品是五言古诗的典范之作。其后,更是名家迭出,如阮籍、嵇康、陆机、潘岳、左思、郭璞、刘琨、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眺、庾信……至唐代的陈子昂、张九龄、王维、孟浩然、李白、牡甫、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等,都有各自的成就。

五言古诗的体制非常灵活,除每句五字、偶数句的规定外,篇幅长短、音韵平仄、对仗与否都没有过多的要求。

二、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所谓七言,并不要求全诗每一句都必须是七字,只要诗中多数句子是七言即刻。在古代诗歌中,七言古诗的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韵脚的处理最自由,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并且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风格则是庄重典雅、端正浑厚,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李白的《蜀道难》等。

七言古诗最初也是来自民间,其形成虽然晚于五言古诗,但起源很早。《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楚项王的《垓下歌》和汉高祖的《大风歌》都是七言诗的滥觞。七言诗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但《四愁诗》还没有完全脱离楚辞的影响,因为每篇首句第四字都有一个语气助词“兮”。七言诗的成熟作品,当推曹丕的《燕歌行》。《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的七言诗。南北朝时期,七言逐渐发展起来。鲍照是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他所写的乐府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既大幅度地扩展了诗歌的内容,还把原来七言诗的每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拓宽了路子。其他如谢惠连,也写过一些七言诗。至此,七言诗已形成一定规模。

七古作为一种古老的诗体,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终于在唐代走向成熟。唐代是七言古诗发展的极致,可以说唐诗之所以成其为唐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七古在唐代的繁荣与辉煌。唐初的七古仍难脱离六朝靡丽的诗风,但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风格则是庄重典雅、端正浑厚。在高适李颀等人的推动下,七言古诗才真正达到了成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