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价值

《尚书》的价值

1.研究中国上古史的珍贵资料

《尚书》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再现,在古史资料十分稀缺的情况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2.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如《尧典》就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的一些基本政治情况。所谓尧舜“禅让”之事,是帝尧接受“四岳”的推荐,预备选拔处境艰难但以贤德闻名的舜作为接班人,为了便于考察,尧把两个女儿娥黄、女英嫁给他。先让舜负责推行德教;有政绩,又让他处理政务;又干得很好,再让他进行更艰苦的锻炼。经过了三年的考验,这才决定让位给他。通过这些叙述我们可以得知,所谓“禅让”,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现代的干部选拔任命制度,即任命之前必须经过民意测验和长期的锻炼考验。另外还有后世的摄政制度,《周书》中的《无逸》、《召诰》、《立政》几篇就记载得非常明确,事实上从西周的周公时期,这一制度便非常完善了。

3.可以了解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识

《洪范》开始叙述水、火、木、金、土五行,认为世界是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这是目前文献所知的原始唯物主义五行说的开始。可是,它又把这五种元素及其性能引申到治理国家上,并且认为包括这五行在内的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如阴、晴、暖、寒、风以至于农事的丰、歉,都是由上帝来主宰,从而把五行说纳入唯心主义神学世界观之中。《洪范》还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也是相通的,上帝对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明察的,它通过自然现象向人们发出征兆,而且每一种自然现象都与一种行为相对应,对世人来讲,从自然的这些征验中就可以知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天意。从《洪范》中我们也可以得知,这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形成朴素的天人感应观。

4.通过古代地理的记载,可以考知山川的变化

《夏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的事迹,并分述九州、山脉、河流、大川、土壤等,开地志书之先河,也是我国第一篇地理着作。《禹贡》所记载的冀、豫、兖、青、徐、扬、荆、梁、雍九州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可以帮助了解当时全国各地的区域划分、物产分布等。《禹贡》所记载的三大山脉,经过了几千年的沧桑,除了名称人为的变更,自然面貌基本没有变化。

附:

《禹贡》记载的三大山脉:第一是北条。从岍(陕西陇县)、岐(陕西岐山县)、荆(陕西富平县)穿越黄河,经壶口(山西吉县)到太岳(山西霍县)、王屋(跨山西阳城和河南济源县)、太行、恒山(北岳)至碣石(冀东乐亭县)入海。第二是中条。又分两支,一支从西倾(甘肃、青海交界)、朱圉(甘肃甘谷县)、太华(陕西华阳,即华山)、熊耳(河南卢氏县)、外方(河南登封县的嵩山)、桐柏(河南桐柏县)至陪尾(河北安陆);另一支从皤冢(甘肃西和县)、荆山(湖北荆山)、内方(湖北钟祥,今章山)至大别(鄂豫皖交界)。第三条称为南条。从岷之南(今乌蒙山脉)、衡山(南岳),过九江至敷浅原(江西鄱阳山,即庐山)。这三大山脉,北条在黄河以北;中条在长江和黄河之间,其中一支在黄河南岸,另一支在长江北岸;南条在长江以南。

九大水系是:第一条是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又名张掖,今为黑河),经甘肃张掖入宁夏,下游流入居延海(苏克诺尔和嘎顺诺尔二湖)。第二条是黑水(今怒江,一说今澜沧江)至三危(一说甘肃敦煌,一说甘肃岷山之西),下游流入南海。第三条黄河,从青海的积石山至陕西龙门山,南流至华阴,东流至山西河南交界的底柱山,再东过孟津(河南孟津县),东流会合洛、汭二水到大伾(河南汜水西北),而后北流过洚水(淇水或漳水)到大陆泽(古湖泊,今河北任县西北,已湮没),后分为九条支流入海。第四条漾水,从甘肃西和县噃冢山发源(汉水源流)东流为汉水,至大别(汉阳东北)入江,向东汇为彭蠡(泽)湖,东流入海。第五条长江,从岷山开始,向东分支流为沱水,东流至沣水(陕西西安),过九江至东陵(河南固始县),蜿蜒东流会合淮水入海。第六条疏导沇水(发源山西王屋山)东流为济水入黄河,河水流溢为荥泽(汉时淤为平地),东流至陶丘(山东定陶)再东流至菏泽(山东菏泽),再东北会合济水,再东北流入海。七条淮河,从河南桐柏山发源地东流,会合泗、沂二水东流入海。第八条渭水,从鸟鼠山(甘肃渭源县)东流会合沣水(发源陕西宁陕县,已湮没),再东流会合泾水(发源六盘山经平凉、泾川注入渭河)、漆水(发源陕西铜川)、沮水(发源陕西耀县)入黄河。第九条洛水,从熊耳山(河南卢氏)发源地东北流至洛阳与漳水、瀍水会合,再东流会合伊水入黄河。

河流不像山脉,变化较大。虽然有些河流的名称古今不同,但黄河、长江两大水系还是清楚的。长江水系一直变化不大,黄河水系的变化却相当大。这主要是因为黄河主河道多次改道的缘故。湮没的有些支流和湖泊,也仍能查寻出痕迹。《禹贡》说这些河流都经过了禹的疏通,从科学角度分析,应该是在禹的组织领导下,经过不知多少人多少年的奋斗才完成的。尽管说禹导九水是夸大之辞,但这九条水系是确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