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慧能与《肇论》

禅宗六祖慧能与《肇论》

那还是我国东晋时期,古称长安一个张姓的贫苦人家中,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少年时生计艰难,靠代人抄书度日,他在抄书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典籍,并深受影响。

男孩对当时流行的《老子》、《庄子》两书特别感兴趣,认为这两本书是思想上追求玄微境界的重要的引路书,但又总感到这两本书不够尽善尽美。

男孩长大后,有一天他读了三国时吴国的佛经翻译家支谦翻译的宣扬大乘佛教信仰的《维摩诘经》后,非常喜欢,认为终于找到了精神解脱的最好意向。于是,这个有才的青年人便皈依了佛门,法号僧肇。佛教典籍《高僧传·僧肇传》中记载这件事时说:

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

僧肇成为佛教僧侣以后,“学善《方等》,兼通三藏。”深入研究佛教大乘经籍,通晓经、律、论3类佛教经典。在20岁时,他已经是名振潼关以西长安一带的知名佛教理论家了。

在当时,思想界、佛教界争论十分激烈,有的人竟千里负粮前来和僧肇抗辩,长安的“宿儒”和关外的“英彦”,都敌不过僧肇的犀利辩锋。

正当僧肇在佛教界显示才、崭露头角的时候,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的姑臧。于是,僧肇便千里迢迢,奔赴姑臧去拜鸠摩罗什为师,跟从受学,不遗余力,深得鸠摩罗什赏识。

后秦皇帝姚兴于401年派人将鸠摩罗什迎至长安,僧肇也随同前来。此后10多年间,姚兴大力支持鸠摩罗什从事佛经翻译,并命僧肇等人协助。

在鸠摩罗什主持下,僧肇和其他参加听讲的道友共800多人,译出佛教各种经论74部,384卷。鸠摩罗什主持翻译是一边讲解,一边翻译。有时僧肇就把鸠摩罗什的讲解加以整理,作为注释。

僧肇自出家后,通达当时的大乘方等经典以及其他佛教典籍,佛学基础已经相当深厚了,加上长期跟随鸠摩罗什学习,对鸠摩罗什所传的大乘般若空宗的理论领会极深,很有心得。

般若空宗教义的根本特征是认为宇宙的一切存在是性空的,主张用能够洞照性空的大智去观照性空之理。按照这种“空观”,僧肇深刻地意识到,不仅高唱“崇有”的唯物主义思潮是般若空宗的思想大敌,就是当时佛教内部的小乘思想直至对般若空宗不同理解的各学派,也都是不符合般若空宗的真谛的。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外来的般若思想因与老庄哲学有相似之处,所以许多僧人都是玄学化的佛教学者,他们讲般若与老庄一起谈,在思想上基本不分彼此。

在当时,学者王弼注《老子》,僧人法汰、道安等谈般若,他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都贵无贱有,而学者郭象、向秀注《庄子》,支遁谈般若,也是同一个思想体系,又都贵有贱无。僧肇认为这两派的主张都是偏执,都不符合佛教的本义。于是,他撰写论文,有针对性地就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问题发表重要见解。

僧肇所论述的对象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是否真正存在的问题,即“有”、“无”,“真”、“假”的问题。

iixiM4߿i߾iZ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先后为惠能撰写过长篇碑文,以记述他的事迹。

唐玄宗时在河南滑台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辩倒了神秀的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我国禅宗正统。

知识点滴

六祖惠能圆寂后,新州、韶州、广州、端州等地的善信都想争迎六祖惠能的真身回去供奉,最后有人提议焚香的办法听取神喻。结果香烛点燃后轻烟北飘,直指曹溪。新州的官员、僧尼、百姓因留不住六祖惠能的真身而恸哭,心有不甘。当晚,国恩寺的和尚都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六祖惠能坐在蒲团上对他们说:“你们不要悲伤,我是身在宝林心在家。”

新州的官员、僧俗依依不舍地恭送六祖惠能真身,以及袈裟圣钵到韶州曹溪。法海、神会等一齐护送,半个月后,六祖惠能真身回到他生活了37年的弘法道场宝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