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

杜甫 (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河南巩县 (今河南巩义市瑶湾) 人。13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是个曾做过县令的小官。其母是当时大族清河崔家的女儿,去世较早。杜甫自幼抚养于洛阳姑母家。

杜甫自幼刻苦好学,7岁时已开始吟诗。19岁以前闭门苦读,以至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20岁起开始“壮游”,先南游吴越 (今江苏、浙江一带),又北游齐赵 (今山东、河北南部及山西等地),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既开阔了心胸视野,也荡涤了思想情感,并且结识了高适、李白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天宝五年 (公元746年),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当时他对自己的才学非常自信: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由于奸相李林甫惧怕士人对策时揭发其奸恶和阴私,布衣之士一概不取,而后他又上表称贺 “野无遗贤”。落第后的杜甫仍留居长安,四处奔走,希望得到推荐和任用。其间他饱尝了屈辱辛酸,谙透了世态炎凉, “骑驴十三载, 旅食京华。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遣悲辛”。直到天宝十四年,方授官右卫率府曹参军 (正八品下)。

安史之乱爆发后,两京相继失陷。杜甫携家避难鄜州。后听说唐肃宗在凤翔,便只身前往投奔。不料中途被叛军捉住,押往沦陷后的长安。至次年四月,方逃出长安,到凤翔拜见唐肃宗,授官左拾遗。未及一月,因上疏营救房琯罢相而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三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七月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开始了 “漂泊西南” 的生涯。后避乱至梓州 (今四川三台)。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严武再镇蜀,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 “杜工部”。严武死后,他迁居夔州两年。后又在岳州、潭州、衡州等地漂泊。大历五年 (公元770年) 冬,死于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享年59岁。有 《杜少陵集》25卷,收诗1400余首。较通行的注本有清人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和杨伦的《杜诗镜铨》等。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说: 他想做个辅弼大臣,通过劝谏和建议,使君主采纳英明的治国措施,从而比尧舜更为圣明,民风民俗也再为淳朴。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理想。不要说做辅弼大臣,人生最起码的生计问题他也常常解决不了,以至不时地屈辱求人或寄人篱下。这种痛苦的经历使他对现实的认识更为清醒透彻,感情上更为接近人民。表现在诗歌上,其诗则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有“诗史”之誉,且带有很强的人民性,致有“人民诗人”之称。

杜诗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 (一)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具体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直接描写人民群众的困苦、灾难并寄予深切同情,如《三吏》、《三别》、《负薪行》、《岁晏行》、《又呈吴郎》等。二是推己及人——即由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的诗人的自身的不幸进而联想到天下的 “失业徒”、“远戍卒”,并表示深深的哀悯,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羌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二)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春望》篇中,他为国家的危难而痛心流泪。被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 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听说唐王朝军队打了胜仗而惊“喜欲狂”。《恨别》诗结尾更热切呼唤: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他之所以如此执着地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他个人的痛苦和国家的不幸都是由战乱引起的。只有战乱结束,国家统一,他才能叶落归根——最终返回故乡。(三) 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罪行进行猛烈抨击。“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讽刺杨氏兄妹的奢侈荒淫;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谴责唐玄宗的穷兵黩武; “草中狐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冬狩行》斥责地方军阀只知打猎取乐等。(四)某些咏物写景诗中,也渗透着人民的思想感情。譬如自然界的雨雪,对人民有利时,他就高兴。哪怕自己的茅屋漏雨,只要有利于农耕,他同样表示庆幸,“敢辞茅屋漏,已喜禾黍高”。然而,当久雨成灾时,他又流露出忧心和恼怒:“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由此可见,他的喜怒哀乐与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的。

正由于思想感情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其诗历来都有着广大的读者群,因而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反映现实的乐府叙事诗里,他不仅打破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老一套做法,而且根据汉乐府“缘事而发” 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因事立题” 的做法,直接启迪了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对此,元稹《乐府古题序》中充分肯定了杜甫的开创之功: “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而且,杜诗中那种高度的爱国精神对后世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如宋代的陆游、文天祥,清代的顾炎武等都受过杜诗的鼓舞。文天祥被俘后,在燕京狱中还每天读杜诗,并深切地感到: “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另外,在学习民歌、运用口语方面,杜诗对后世也有一定启发。白居易、元稹的诗,语言方面之所以通俗流畅,明白易懂,也是有意学习杜甫的结果。

成都杜甫草堂示意图

杜甫以毕生精力惨淡经营,取得了诗歌创作的辉煌成就。对此,古人早已给了盖棺定评。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中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诗越来越为世人所看重。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杜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进行纪念。至于杜诗的译著,仅成都杜甫草堂内收藏的就有英文、日文、法文、俄文、德文、芬兰文、瑞典文、波兰文、越南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匈牙利文、罗马尼亚文等数十种。与草堂内收藏的中文杜诗版本合计,共有300种以上。睹此盛况,不觉令人想起臧克家的诗句: “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