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诗坛上的晚唐体

宋初诗坛上的晚唐体

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宋诗格调形成以前,宋代诗坛上为唐诗风气所笼罩,先是白体,不久是晚唐体。白体即白居易所作的倡和诗体,主浅俗平易一格,当时影响很大。但仅仅有浅俗平易还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诗歌审美方面的要求,于是晚唐体应运而生。它可以说是作为白体的反动而出现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初人探求宋诗发展方向的努力。

晚唐体主要学习唐人贾岛、姚合,作家大都是僧人和隐士,象林逋、魏野、九僧等等。他们擅长写隐居生活及山林野趣,不饰锦绣,笔墨疏淡,颇有写意山水画的味道。比如魏野的《暮秋闲望》:

水阁闲登览,郊原欲刈禾。坏檐巢燕少,积雨病蝉多。

砧隔寒溪捣,钟随晓吹过。扁舟何日去,江上负烟蓑。

再如九僧之一的惠崇的《访杨云卿淮上别墅》:

地迈得频到,相携向野亭。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这两首诗都用语简淡,意趣闲雅,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晚唐体诗的格调大都是这样的。由此我们便不难看出这派诗的特点:内容比较狭窄,集中于身边的寒林烟渚、碧草清流;用笔纤细,写物偏向于轻巧;气象不大,缺乏浑厚深沉的内在力量。他们经常使用的意象不外:燕鹤、寒烟、秋树、夕阳、竹兰等小巧轻灵或意态朦之物,据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词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霜、星、日、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

——《六一诗话》

由此可见晚唐体的局促。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主要在于晚唐体诗人生活范围过于狭小,象林逋隐居杭州孤山二十年,不仕不娶,终日以养鹤种梅为乐,远离社会生活的大舞台,当然难以发现更丰富更深刻的创作素材。所以他们更重视苦吟,求一句之精、一字之工,往往导致有句无篇之病。

晚唐体的出现表明宋初诗坛对诗歌审美机制的关注,其雅丽清幽的诗风对矫正浅俗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若从促使宋诗发展的角度看,它并没有为宋诗个性风神的形成指出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