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歌·柳永》原文与赏析

柳永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充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洗尽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苏轼以前,诗与词的分工是明确的,词“别是一家”,用来抒写一己之私情,重大的题材都用诗和文来写,因此,同一作家,在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是很不相同的。人们都知道诗中的欧阳修是一个迁客骚人,词中的欧阳修是一个多情种子。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柳永除了《乐章集》中的风流浪子形象外,还有一个关心农民疾苦的正人君子形象。

这首见元代冯福京等编的《昌国州图志》卷六。昌国即现在浙江定海县,柳永做过那里晓峰盐场的监督官。

开头四句扣住“煮海之民”的生活特征下笔。他们没有土地,男耕女织是不可能的事情,因而衣食之源非常寥落,辛辛苦苦熬得的盐只够纳税,这是他们比其他行业的老百姓更艰辛的地方。接下来作者形象地描写了盐民从“刮泥”、“采樵”到“晨烧暮烁”所经过的一系列艰苦的劳动。每年的春夏两季,海潮盈浦,等到潮退,他们便刮下潮水带来的一层新泥,堆在海岸,经过风吹日晒。泥土的盐味渐浓,到一定程度就灌水成卤。盐卤的咸味不够,还须架锅熬制。熬盐所须柴薪,要入山去采,整日砍樵,早出晚归,不得歇息;经“船载肩擎”运回后投入巨大的灶炉中。熬盐的八月,赤日炎炎,但守护在灶炉旁再热也得忍受,烧用的柴薪堆积如山,盐卤才得熬成霜雪似的盐。这一段“熬盐经”,作者写得很具体,而且注入了他对盐民的无限同情。盐民们年复一年地辛劳,只为衣食。可任你多勤奋,衣食之源还是难以保证。

在长达数月的熬盐过程中,生活来源无着,只有借贷以充糇粮,熬出盐后,以极贱的价卖给盐关,过去借贷的钱“一缗往往十缗偿”;而租未了,官租又逼。北宋的各种税收很重,因为官僚机构臃肿,军费的开支远过前朝,加上对辽连年作战失败的赔款,老百姓的负担十分繁重,诗中所说“官租”即盐税。除交租税外,农民还得服劳役,诗中“课工程”即指此。“虽作人形俱菜色”,形象地描述了盐民在统治阶级压榨下的悲惨生活。

“煮海之民何苦辛”,是对前面的收束和总结,盐民是何等艰苦辛劳,可上层的统治者有谁怜惜他们,给他们以生活出路呢? “安得母富子不贫!”统治者们如此搜刮,农民安得不贫到骨!这是一句愤懑的话,表现了柳永对统治阶级搜刮政策的不满及对盐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部分,柳永寄希望于最高统治者,希望他对盐民推行仁慈的政策,洗尽甲兵,停止征输,罢除盐铁之税。如此则“三代之治”可以出现。作者的希望是美好的,但也是幼稚的,在封建社会是根本办不到的。

钱钟书先生把《煮海歌》与王冕《伤亭户》看成是“宋元两代写盐民生活最痛切的两首诗”,它是宋诗中反映民生疾苦的代表作之一。

洞悉民瘼,实仁人之言。([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