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
至和二年(1055)八月,宋仁宗派欧阳修以右谏议大夫名义充贺契丹国母生辰使,时契丹兴宗死,改充贺新君登位国信使。作者一路上写了不少诗文,记录了沿途风光、人情,也抒发了作者的种种感慨。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八句,可分为二节,五言四句为第一节。这一节,叙述作者出使途中夜宿驿站,睡梦中正和家人欢聚,突然被催人上路的角声惊醒。原来天已拂晓,大家匆匆起床早行,都埋怨这角声太早了。远离家乡,久别亲人,梦中相见也受到干扰,这角声有点不近人情。这一节从侧面反映了旅途的辛劳,给出使的队伍,也给本诗涂抹上一层压抑沉闷的气氛。
七言四句为第二节,情绪上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你看:马蹄终日在冰霜上行使,旅途是艰难的,但没有达到目的地就想着回家,只能徒增伤感,使旅途越加艰难。还是少贪恋梦中还家的乐趣,早点赶路吧,前面的路还长着呢。这一节是在说服同行者,也象是安慰自己。这一节“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路正长”二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首先,这二句是在“共怨角声早”的情况下说的,对众人的牢骚不满,来一个逆转,从正面立言,劝告人们“早起”。这就有点出人意料之外。第二,这二句话含有极强的哲理性,富有辩证法思想,因此也就有很强的说服力。“梦里”的“还家乐”是空的,只有“少贪”,在完成使命之后,回到家里,“还家乐”才是真的。所以,应早起赶路,争取早日完成使命,享受实实在在的“还家乐”。第三,这里告诫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要鼓舞斗志,树立勇敢向前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互相埋怨,或只贪图眼前的欢乐而放弃长远的目标,必将一事无成。
从用韵上看,这首诗也很有特色,前四句用的仄声韵,读起来有种压抑沉闷的感觉,这和前四句的内容刚好一致。后四句改用阳平声韵,读起来昂扬向上,和后四句的基调也刚好合拍。
作者在出使契丹的旅途上,写了不少诗歌,其中有几首主题相近。如《奉使契丹初至雄州》:“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风吹沙》“揽鞍鞭马行勿迟,酒熟花开二月时”; 《奉使道中作三首》: “若无二月还家乐,争奈千山远客愁”等,都如本诗。但这首诗词近义远,含蕴丰富,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