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宇》原文赏析

(宋)陆游

鹊桥仙·夜闻杜宇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这是陆游中年所作,借杜宇的啼声抒发半生飘荡、功业无成、岁月虚度的感慨。“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景色很黯淡。“春晚连江风雨”点明季节,和作者飘泊之况。已经是春晚了,百花将谢,又何况连江风雨的摧残!此情此景,何以为怀!风雨压住春天的莺燕的鸣声,林莺,野外之鸟;巢燕,梁上之禽;对举以总概春日娱情之百鸟。现在都凄然无声,更使旅人难堪。这样就为月夜闻鹃创造凄凉的气氛。“但月夜常啼杜鹃”。为什么强调“月夜”?因为如果还是连江风雨不停,那末杜鹃的鸣声也为风雨声所淹没。这一句陡然入题。风雨一过,只能经常听杜宇催归的啼声,这又为下面的感想安了根。上半阕用重重烘托的方式写出闻鹃,特别注意景色的凄凉。

换头处即写鹃声引起的感慨,先写杜鹃而将人的感情融入其中。“催成清泪,惊残孤梦”,表现题中的“闻”字,写听者感受,也就是杜鹃啼声的效应。“催”和“惊”是杜鹃声的作用,“清泪”、“孤梦”是听者方面的,“孤”字已经把羁旅之情含在其中。“又拣深枝飞去”,表面只写杜鹃,暗中仍在写人。清泪催成,孤梦惊残,人全为杜鹃所吸引,耳闻目击,一直看着、听着杜鹃飞到深枝里去,看不见了,鹃声也可能听不见了,“闻鹃”的内容已经写完,但上文的“孤梦”、“清泪“却没有交代,所以结尾用翻进一层的写法,“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杜鹃的啼声即使在故乡听了也难受,何况是在异乡飘然羁旅,更何况是半世飘流?用故乡反衬飘泊,把“闻鹃”的感慨写足了,文字也戛然而止,启发人深思。

这首词写的是一次闻鹃,但是许多次感受都可概括,其中“但月夜常啼杜宇”的“常”字应该细会,一个字就暗含着多层次的内容。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说:“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然以东坡《卜算子·雁》较之。相去殆不可道里计矣”。他一方面肯定这首词在陆词中是杰出的,另一方面又说比东坡《卜算子》差得太远。这个意见对后人很有影响,有人以为苏词里人和雁浑然一体,而陆词里人和鹃截然两事,以此来分优劣,似不太公允,言各有当,不能拿一把尺子量尽所有作品。苏词表达出幽人胸襟故如彼;陆词为写自身羁旅飘泊之怀故如此。应该说是各擅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