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落尽子规啼(2),闻道龙标过五溪(3)。
我寄愁心与明月(4),随风直到夜郎西(5)。
【注释】
(1)此诗写于天宝八载(749)春,作者时在金陵一带。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详见王昌龄生平介绍)。左迁:古时,右为上,左为下,左迁,即降职贬官。唐时沿用,谓贬官。龙标:今湖南黔阳一带。天宝七载秋,王昌龄自江宁丞贬龙标尉,李白当时来不及相送,至次年春,遥寄此诗给王昌龄。这是李白著名的七绝之一,谱写了一曲感人的古代“友情”之歌。
(2)杨花:杨树之花,柔荑花序,种类颇多,有银白杨、毛白杨、小叶杨等。子规:杜鹃鸟,啼声哀绝感人。
(3)闻道:听说。五溪:指湖南与贵州接壤地带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
(4)与:给。
(5)夜郎:古代夜郎有三处,有两处在今贵州桐梓一带。本篇所说为湖南省沅陵县境,龙标在此处夜郎的西南方向。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特别的赠别诗。好友王昌龄被贬远行,对于诗人来说,已是迟到的消息。等到他闻及此事,赠别相送,可友人已经走了。怎么办呢?在信息传递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这几乎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但这一点也难不倒我们天才的诗人。他遥寄的这首诗,胜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电话、电传、电视和手机等任何通讯工具,穿越时间,横跨空间,表达了感情无比丰富、友情无限真诚,万古咏唱不衰的离情别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是愁思的象征,子规啼声最为愁苦。两者组合,构成凄凉悲绝的暮春景色。在漂泊无定、纷纷落下的杨花和啼血子规声声的悲啼中,不幸的友人就因为所谓“不护细行”那么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贬往远方。漂落之感、离别之情,向谁诉说?“闻道龙标过五溪”,听说被贬之人将要跋山涉水,迈过五溪蛮荒之地,才能到达偏远的谪所龙标。路上的艰险,令诗人对贬友不胜忧心。多情的诗人,总要为好友做点什么吧。他冥思苦想,记起了前人的名诗,一是三国时曹植的“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七哀》)。一是初唐诗人齐浣(澣)的“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长门怨》)。受他们启发,何不将一颗忧愁之心托付明月,随风吹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以慰藉好友寂寞而痛苦的那颗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想象特奇异,无理但有趣。超越前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名句,就这样脱口而出,使遥远的龙标诗人倍感温暖与欣慰。
不幸的是,大约十年之后,李白自己却要被流放至更加偏远的贵州夜郎。那个时候,王昌龄可能已不在人世,一生遭遇坎坷的两位大诗人,再也不能遥寄愁心,互致问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