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观》
万顷湖光一片春,何须割破损天真?
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
【注释】
(1)此诗是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作者在杭州任太子侍读时所作,时年六十岁。寒食:宋代寒食节(清明前二日)到清明节,是杭州统治阶级富豪人家游赏寻乐的日子,市民阶层也受了影响,沾染上奢侈游逛的习气。《梦梁录》写此时情形:“都人不分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酒贪欢、不觉日晚,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韻清圆、乐声嘹亮,此时犹尚未绝,男跨雕鞍,女乘花轿,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物归家,以餽亲朋邻里:杭城风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同舍人:一同做官的人。天竺:杭州西郊的山名,分上、中、下天竺。此指山上的三天竺寺之下天竺寺,在飞来峰南,当时名为“天竺时思薦福寺”。陆务观:同时诗人陆游的字号,为作者的好朋友。
(2)何须:何必。割破:表面上是说,一条长堤把西湖割破,裁成两半。天真:指天然、自然,本来的样子。
(3)葑草:水中菰草或芦苇丛生,串成一片,草根和泥土盘结在一起,日子久了,淤积成地。分疆界:指北宋诗人苏轼做杭州太守时疏浚西湖,把这种葑草堆积成一条长堤(后人称苏堤),横跨湖面。分疆界:亦即指苏轼干的这件事,详见《宋史·苏轼传》:“西湖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轼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杭人名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4)“葑外垂杨”句:是说堤外的垂杨给了他人。这句的真正意思是抨击朝廷把江山一块一块奉送给金人,快要到把西湖也割送出去的程度了。
【赏析心得】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宋金战事稍息,南宋小朝廷获得短暂喘息机会,经济迅速复苏。据史载,宋南渡初岁,财政收入不满一千万贯,至淳熙末,增至六千五百三十万贯以上。于是,朝野上下认为太平盛世已到,西子湖上歌舞升平,大多数人早把北宋灭亡的国耻丢置脑后了。所以当时林升有诗题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了当时醉生梦死、忘记国耻的丑态。
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于淳熙十三年(1186)寒食节,与同僚一道,冒雨游了天竺寺,算是凑了一次热闹。回来后,写了十六绝句。他想,还有谁与自己一样,在这所谓的“太平盛世”犹记得四十年前的国耻呢?南宋四大诗人都是好朋友。范成大,心灰意冷,四年前就退隐石湖了;尤袤,与自己一样,身不由己,裹在凑热闹行列之中;剩下的就只有远在严州,被孝宗打发在山水寂寞中的陆游了。于是,作者将十六绝句呈寄给了陆游,以求知音共赏。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
“万顷湖光一片春,何须割破损天真?”首两句是说,万顷西湖,浩渺茫茫,湖光春色,本是一片。结果中间修出条苏堤,强行割破,一分为二,西湖天然美景受到极大的破坏。作者表面上是对苏轼筑堤,将西湖分割为两半发泄不满,实际是借题发挥,另有所指。“却将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杨属别人!”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将苏堤分西湖之事放大,比喻为大好河山一分为二,形成南北分裂。既然如此,何不将西湖也分成两半,干脆把葑草堆积长堤之外的垂杨也送给别人算了。这里,作者对当时醉生梦死的丑陋世态表达了极大的愤懑,这与林升诗的含意是一样的,却更深刻、更有力。试问:如将西湖一半分割出去,当时的京城临安也就去掉了一半。到那时,朝野还有清明倾城出游的雅兴吗?失地灭国的羞耻还能说忘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