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类·章法奇绝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先从听鹈鴂说起, 又听到杜鹃、鹧鸪, 直到春归无啼处,芳菲都歇。而忽一转到算未抵人间离别,真是笔力扛鼎。到此已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后面甚难接下。然突写出琵琶、马上、河梁、万里,易水,衣冠,后又归到啼鸟,以离别作结,章法奇绝。(张伯驹 《丛碧词话》)
【词例】
贺 新 郎
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 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 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里,更长门,翠辇辞金阕。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解析】近代学者王国维称此词 “章法绝妙”;现代专家张伯驹评此词又说:“章法奇绝”。二人都道出了这首词在章法上的奇妙之处,而张氏解说尤详,现就张氏说法作一解析。
张伯驹说:“先从听鹈鴂说起,又听到杜鹃、鹧鸪、直到春归无啼处,芳菲都歇。”鹈鴂、杜鹃、鹧鸪这三种鸟的鸣声听起来都能使人产生悲伤的感情。因为这些鸟鸣声有的如鹧鸪的“行不得也”,杜鹃的“不如归去”;而鵜鴂鸣则“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离骚》)这都与离别与伤春有联系,故它们“啼到春归无寻处”,啼到令人感到痛苦和怨恨的“芳菲(香花)都歇”的春尽之时,以上描写都是以禽鸣春归之景衬托离别的悲伤之情。但尽管禽鸣多么哀切,总还是“未抵人间离别”。这句是“全首筋节”(梁启超 《艺蘅馆词选》),它是承前写景启后抒情的关键句子,由这句可以看出,前面的写景,都是为此后的抒发离愁别恨,以及“有志不获骋”之情作陪衬,而“人间离别”才是作者所要描写的重点,也是比自然界的一切悲声惨景更使人“黯然销魂”、所以这句词很有份量,“笔力扛鼎”。一般说来,一首诗或词,有衬托之笔,有正面抒情,也就可以结束了,如贺铸 《青玉案》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这首词,却别开生面,于该结束处另辟蹊径,又运用了有关妇女离别的三个典故,一是有关王昭君远嫁匈奴的“马上琵琶关塞黑”,再一个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还有一个是卫庄公夫人送陈女戴妫回娘家的故事,这些都是令人痛心的“人间离别”,作者借此“招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来抒发与族弟茂嘉的离愁别恨,是颇为恰当的。词写到此,上阕已结束,一般情况下,词的下阕应另起新意,或由写景过渡到抒情,而此词却紧接上阕,在下阕开篇接写将军,壮士之别,这又是此词章法奇绝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军”三句,用的是李陵出击匈奴被迫投降,在匈奴又与即将归汉的苏武诀别的典故;“易水”四句,用的是战国时,壮士荆轲在易水边辞别燕太子丹等人赴秦刺秦王的典故。作者运用这两个典故,一方面仍是扣离别的词题;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是抒发自己抗击金兵,北定中原的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历史上荆轲刺秦王未遂,自己反而被杀,乃赍志而没,李陵被迫降匈奴后,也想“奋大辱之积志”,报答汉朝,但也未能如愿以偿。辛弃疾运用这两个典故,既慨叹荆轲,李陵的志不得伸,也寄托了自己 “有志不获骋”的忧愤之情。词写到此也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放得开,收得拢,在尽情地抒写了比鵜鴂等鸟啼声更使人悲切的“人间离别”之情后,又回过头来写“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请泪长啼血。”与词的开端互句相关合,相呼应,诚如古人所云此词极富“跳跃动荡”之情趣,这又是“章法奇绝”的一种表现形式。词的结尾“谁共我, 醉明月”,本章, 点明惜别之题旨,又抒发其志不得伸之孤愤。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读者留下涵泳想象之余地。
词史上,有许多作者在填词时运用倒接,反接,突接,逆挽等结构形式。也有的像这篇词一样,前后阕一气连贯,从而造成不同一般的奇妙章法,如北宋张先的 《一从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本词即采用倒叙法,上阕写别后愁思,下阕写追忆从前事。明末人陈子龙 《浣溪沙·杨花》: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淡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此词即上下阕连贯一气,均是咏杨花,章法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