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集》
〔注释〕 子:即诸葛瞻。 远:深奥。
此文实为家训。“澹泊”、“宁静”二语,当为汉人习用语,《文子》、《淮南子》皆言之,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陆游所谓“外物不移方是学”。后半段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意。
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黄宗羲《与唐翼修广文论文》云:“至文不过家书写。”就因中间有真实。
《三国志·蜀书》记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书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可见其爱护之深,后来魏大将邓艾攻蜀,瞻督诸军,因前锋已破,退还绵竹。邓艾致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最后临阵殉国,是年三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