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答陶怡云馈鸭·袁枚》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清〕袁枚

赐鸭一只,签标“雏”字,老夫欣然,取鸭谛观,其哀葸龙钟之状,乃与老夫年纪相似,烹而食之,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铁齿,俾喉中作锯木声。畜而养之,又苦无吕洞宾丹药,使此鸭返老还童,为唤奈何?若云真个“雏”也,则少年老成与足下相似,仆只好以宾礼相加,不敢以食物相待也。昔公父文公宴路堵父,置鳖焉小,堵父不悦,辞曰:“将待鳖长而后食之。”仆仿路堵之意,奉璧足下,将使此鸭投胎再生,而后食之何如?

——《随园尺牍》

〔注释〕 谛(dì):仔细。谛观:仔细察看。 哀葸(xǐ):可怜害怕的样子。龙钟:年老衰弱之状。 西王母:古代神话中住在西方昆仑山之女神。《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言“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宾礼:对待宾客之礼。 奉璧:意为奉还,用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

“瓜子不饱是人心”,意为即使馈赠不饱满的瓜子也是一份很重的情义。这句话往往是送礼者的谦词。作为受礼者应从礼物去感受人情的温暖,而不应计较礼物的轻重厚薄,即使心中有些想法,也不应形诸颜色,更不要说见之于言辞了。这是一般人对送礼和受礼的态度。而不顾礼仪规范、时常被人责骂轻薄的袁枚却违反了通行之礼,竟堂而皇之把礼物退回,而且在回书中对所赠礼物挑三拣四,在当时不免是惊世骇俗的行为,大煞风景,颇伤脸面。

袁枚是个美食家,对食物十分讲究。他曾说:“三年出一个状元,三年出不得一个好火腿。”在《随园食单》的“选用须知”一节上对原料的老嫩十分重视,真是达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程度。而陶怡云这个毛头小伙竟送给他一只老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能将原物奉还。

奉还赠品是要刺伤对方自尊心的。如何做到既退掉礼物,又不伤面子,这是需要灵活的处世艺术和幽默的人生态度的。古代有不少因饮食小事处理不当而坏事的例子。春秋时宋国主帅华元杀羊享士,而为华元驾车的羊斟没有分到,于是,在宋楚交际之战,羊斟就说:“昔之羊羹子为政(作主),今日之事我为政。”于是,他把战车驰入郑阵,华元被俘,宋军大败。春秋鲁国公父文伯请南宫敬叔饮酒,以路堵父为陪客。上席的鳖小,请堵父食鳖,堵父怒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出,弄得不欢而散。这些事件的酿成源于双方都缺少幽默的人生态度,而袁子才则不然。他用调侃的笔墨写了一封充满诙谐、幽默的书信,其中妙语连珠,谐趣横生,不仅消除了由于伤及面子而带来的紧张,而且也会使当事人陶怡云忍俊不禁。诙谐幽默之功力大矣哉!

袁枚却鸭的主要原因是鸭“老”,无法烹制。你看他怎样形容其“老”:“其哀葸龙钟之状,乃与老夫年纪相似。”这个比喻不仅新颖独特,而且带有自贬色彩,不由得使对方消气三分。试想,当时袁氏近耄耋之年,皤然老叟,萧疏白发自然与“哀葸”之鸭有相似之处,再想到随园老人蹒跚步履,自然也有鸭步风采,更不由得令人解颐。且不说鸡鸭是否能与人齐寿,即使活到这把年纪,其筋之韧,其骨之坚硬,要吃,自然非得求助于刀锯不可,因之引出了“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铁齿,俾喉中作锯木声”。这又一个奇妙的比喻。读者心目中的西王母,大多是在《汉武帝内传》中降临汉宫的西王母。她“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而袁枚提到的西王母是原始的西王母,也就是《穆天子传》注中所记录的“虎齿、蓬发、戴胜、善啸”和司马相如《大人赋》中所记的戴胜穴居“皬然白首”的西王母。文中把这位丑陋、令人恐怖的老妪拉来作陪衬也有自我嘲讽之意,意谓我这个头童齿豁的老汉还不如坚牙利齿的西王老母。

袁枚是长者,他也没有必要一味屈己下人,在信的最后把鸭的比喻也赠给了对方。“若云真个‘雏’也,则少年老成,与足下相似,仆只好以宾礼相加,不敢以食物相待也。”读至此,不禁令人喷饭。陶怡云即使有不满,或竟至愤怒,此时亦当瓦解冰消,化为一笑,在欣然接受退回鸭子的同时,说不定再买一只真正的雏鸭作为老鸭转世的替身重馈于随园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