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醉津门雪中三首·易顺鼎

买醉津门雪中三首·易顺鼎
其一
焉知饿死但高歌,行乐天其奈我何?
名士一文值钱少,古人五十盖棺多。
其二
访戴寻梅意略同,楼台寂寞水晶宫。
小车出没飞花里,疑是山阴夜雪蓬。
其三
雪水斟来置竹炉,歌姬院里著狂夫。
平生陶榖韩熙载,乞食烹茶画两图。

这组七绝作于易顺鼎晚年,为其失却袁氏依傍后侘傺失路生活之真实写照。津门即天津,因其为京畿门户而称。易氏死前数年浮泊京津,此三首乃其在津门写就。从结构上看,三诗各自成篇:首篇总写其晚境潦倒落魄,却仍纵情声色;次篇述其驱车往歌场舞榭途中,犹以古人雅事相拟,自得其乐;末篇写抵歌姬院后烹茶乞食,狂放作画之情态。在逻辑上,三首又首尾相衔,一线贯穿,写尽其末路之状。

首篇劈头便直指其生活困顿之窘况,已面临断炊,不知何时“饿死”,然作者不作悲愁语,笔锋一转,仍是要“高歌”、“行乐”,且喊出“天其奈我何”之声,活现出他傲兀不羁,玩世不恭之人生态度。易顺鼎早年奇慧,三岁即读《三字经》琅琅上口,五岁便能作对,被誉为神童,十五岁已刻诗词各一卷,其句传诵一时,时人称之才子,十七岁便中举人,甲午中日战起,清廷割辽东、台湾与日本媾和,他慷慨上书极言不可,且两度赴台助刘永福筹划防务,时论推为气节功名之士,然清末曾先后谀事张之问和荣禄,及袁世凯执政,又以文才附袁次子袁克文,与樊增祥辈出入歌场酒肆,欢娱达旦,虽占尽一时风光,也因此颇为人所诟。及袁氏帝制失败,袁克文南行,易顺鼎遂无所依恃,诗中“名士一文值钱少”即指此。所谓“五十盖棺”者,盖指当时曾有人谓其“寿不过五十九”而言,时作者年逾五十,后果以五十九而卒,可谓一语成谶。

次篇系用东晋名士王徽之雪夜访戴典。徽之居山阴,一夜大雪,忽忆友人戴逵,时戴在剡溪,即乘轻舟往赴,经宿方至,既到戴门,却掉棹返家,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事见《世说新语》)后“访戴”便常作访友之词。作者用此典,正合此时下雪背景,故十分恰当。作者雪中乘小车赴馆,“水晶宫”、“飞花里”无不与雪景相符,而“夜雪蓬”更仍自访戴典而来,用“疑是”两字,可见他已悠然以徽之自比。

末篇记抵馆后事,而以“狂夫”自称。竹炉雪水烹茶,亦古人雅事。诗中所言韩熙载乃五代南唐官僚,时颇遭后主李煜猜忌,为避厄运,故作疏狂自放,纵情声色,“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糅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宣和画谱》),以求自保,李煜因其生活过于放荡,欲以画规劝,命画家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同上),此便为我国画史上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全图分五段,分画其与宾客女伎宴饮、舞蹈、演奏、休憩、调笑等。作者此时虽远不能与韩熙载相比,然其出没歌榭,夜饮狂欢,与韩仍有相似处;更重要的是,作者当时乃佯狂玩世,实有郁闷于胸,这与韩熙载的表面纵情声色而内心痛苦忧伤亦有相通之处,故作者要心向往之,只是他毕竟已大不如前,故只能聊画“乞食”、“烹茶”两图自嘲而已。

易顺鼎与樊增祥时并称诗坛两雄,然樊喜用僻典涩语,易却必用人人所知之故实,而好作绮语,形诸歌咏则无异。这组诗之用典用语,正可见易氏本色。易氏为诗深受庄、贾(岛)、李(贺)、杜(牧)影响,尤致力于晚唐温李,好以风流之语记其风流之事,中年后,“日以诗词写其牢骚”(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且愈近晚年,牢骚愈盛,此三首中,这一特色亦甚明显。这组诗,可视为其貌似放荡玩世,实为悲含其中、愁敛其内之作,在他狂放通脱的外衣下,抑郁牢愁之感、蹭蹬不平之气隐然可见,故当时京师士大夫诵而悲之。这也是一代名士之悲剧,易顺鼎一生虽不乏闪光之处,更有过人才气,却因唯以谄谀权贵为事,无行无品,只落得潦倒以终的结局,亦足为后人扼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