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只能生长在现实的社会土壤上,所以,报告文学作家必须有一双关注社会的眼睛,始终让自己置身于社会现实的进展和变革之中。报告文学所要表现的题材与对象,是作家直接在纷繁复杂与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寻觅、发现、选择的结果。要充分发现并运用这些必要的创作条件,报告文学作家就必须对现实社会生活有一种高度的敏感,有一种直接的面对,有一种独立的认识与研判,否则,是无法进行创作的。基于此点,报告文学作家的最基础和根本性的任务就是面向现实,接触、采访和写出各种不同的真实对象,而不能像小说家那样凭着自己的生活、知识积累和体悟来进行虚构。所以,报告文学作家必须热情投身到现实社会生活,关心其现状,敏锐地感受可能发生的改变。报告文学的舞台在社会,在眼前的社会生活,它的目标指向也同样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人们说,检验报告文学价值作用和力量的不仅仅是文学界自己,更在于广大的社会读者和现实及长远的历史时间。

报告文学写作与一般文学创作有所不同,主要分歧点在于报告文学的实效性。真实性和目的性是写作报告文学必须尊重的要素。首先是真实性。报告文学是非虚构文学,它必须依据真人真事来创作,虽然在创作中为了表达的效果,创作者可以择取材料、感情烘托、有所倾向,但报告文学中出现的事实都必须真实——失去了这个基本点,也就取消了报告文学存在的基础。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如果所有材料都是子虚乌有,或者根本就不存在这个人物,他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那么“榜样”社会作用就消失了。其次是目的性。报告文学与社会与时代之间有极强的互动性,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要么能够解决全社会普遍的疑问,要么增进社会对某个事物的了解,要么填补社会缺陷,传递出普通人想了解而不能的信息,因此报告文学写作应首先做好有目的性的采访调查,其次要掌握写作要领。

一、报告文学创作之前的采访调查

报告文学创作之前,采访调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采访调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写作对象的了解。作为一名报告文学的作者,必须对写作对象的了解超过一般人,这种了解既包括信息的全面性,还包括对其认识的深度。譬如夏衍创作的《包身工》,对这一个群体的生活首先要有全面的了解,否则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包身工”应该是一个群体的写照,而不是个别工厂里出现的偶然情形。其次,作者对“包身工”的认识,应该将之上升到“阶级矛盾”的层面,并认识到之后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正是在这两个方面都走在社会的前列,《包身工》才在当时形成轰动的效用,产生了作者力图实现的社会效应。

第二是对接受群体的了解。报告文学的实效性要求其必须受到社会关注,只有被广泛关注,创作者力图传递的信息才有意义,否则即使自认为如何优秀的报告文学如果没有唤起关注阅读的热情,注定就不是一篇优秀的作品。让读者关注,也需要社会调查,要了解一个时期读者的兴趣点,恰逢其时地推出作品,自然就能够收获很好的效果。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推出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神州上下从极左的政治潮流中走出来,对“科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此时的陈景润,横空出世,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无论是“哥德巴赫猜想”还是攻克它的“陈景润”,大家都希望了解,都希望看到其背后的故事。正是如此,当《哥德巴赫猜想》推出时,有人称它为“报春的燕子”。

了解事实的真相和社会的阅读期待后,实际上也就确定了创作的主题。当然,所谓事实的真相和社会的阅读期待都具有多重解读的空间,如同新历史主义将历史视为一种“叙述”,所谓“真相”具有多重的可能性,一个报告文学作者采取怎样的立场,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和自我期待,已经超越了单纯“写作”的范畴。

二、报告文学的写作要领

报告文学属于写实与文学融合的一种特殊文体,除虚构的手法外,各种文学体裁的表达方式都可以适当使用。由于本书已有对小说、散文、歌影视文学写作方法的具体讲解,这里就不再对报告文学如何写人叙事,谋篇布局谈相似的方法,而以“兴”“观”“群”“怨”四种传统文学的标准当作报告文学的写作要领。

从“兴”的角度要求:成功的报告文学必须有情感的力量,无论是让人产生激烈的感情,还是产生低徊的情感,只有感动了读者,才可能产生作用。要让作品产生情感的力量,有很多技巧可以使用,譬如烘托气氛、抒情的句子等。

从“观”的角度要求:报告文学要反映一个社会面,就需要塑造“典型”,因此小说中塑造典型的手法都可以运用,诸如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就是报告文学惯用的技法。

从“群”的角度要求:报告文学写作要高屋建瓴,要体现一定的高度,并对读者产生影响力。

从“怨”的角度要求:所谓“怨”就需要在语不惊人处埋下伏笔,让有心的读者读到其中的“美刺”之点。当然,“怨”是封建专制时代的产物,是在没有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文人通过曲折的办法表达自己看法的手段。在民主制度下,报告文学可以通过更为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写作法无定法,报告文学具体应该怎么写作,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写法,这里通过《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来说明一二。这篇报告文学是人民日报三位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访、创作的经典报告文学,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经过各种学习焦裕禄的活动,通过电影改编等方式,“焦裕禄”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但这只是该作品的副产品之一,作品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为社会塑造一个“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这是一篇树立“典型”的报告文学。焦裕禄廉洁奉公、大公无、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完全符合干部的“人民公仆”形象。

前面所讲的兴、观、群、怨四种方式,都体现在这篇报告文学上。所谓“兴”,就是激发人们的情感,焦裕禄为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其高风亮节感天动地,催人泪下。所谓“观”,就是洞察社会、知悉民情,如果全天下的县委书记都能如焦裕禄一样,中国社会将是一个很清明和有希望的社会!所谓“群”,就是凝聚人心,看到焦裕禄的事迹,当所有人获得感动之余,内心对党和党的干部必然充满崇敬,凝聚人心的作用自然也就实现了。所谓“怨”,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提出批评,在这篇报告文学刚刚发表的时候,“怨”的功能并不太明显——虽然它引起了人们对于贫困线兰考以及黄河水利问题的关注,但作者的本意还是歌颂这位县委书记,时至今日,当腐败问题变得较为突出,其“怨”的功能就得到了凸显:那些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那些自诩公仆实为硕鼠的官员,应该在焦裕禄的言行中自我反省,这可能就是这篇报告文学的当下社会作用。

尽管焦裕禄的典型性在特定的时代里没有太多发挥空间,但在体现每一个典型特征时,文章中选用的细节材料,依然显示了作者的匠心。譬如在塑造他善于下基层的特征时,作者选用了焦裕禄刚到兰考的情景,所有人都以为他首先到单位,结果他已经下乡了——这种不近人情的场景,对于读者了解焦裕禄的工作作风却大有好处。在体现其大公无私时,作者举出了看病的例子,在同事生病的时候,他要求别人休息(甚至不安排别人工作),但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他却坚持不去看病。一处小小的对比,就把焦裕禄的为人特点交代清楚了。在表现这些事迹时,作者的语言尽量平实,没有大量煽情,因为在全文里有无数感人的事迹,越是平实越让人感到可信、感动。为了说明焦裕禄对兰考所作出的贡献,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很多数据都是非常微小的事情,譬如全县刮了多少次风、下了多少次暴雨等,既是说明县里的人民继承了焦裕禄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也是为了说明焦裕禄在兰考取得的实际效果。

在强调事实的基础上,文章适当的议论和抒情,也增进了文章的感染力。譬如在文章末尾的一段里,将焦裕禄的精神进行了深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与自然作斗争,诸如此类,既让读者在巨大的悲恸中感受到些许安慰,感受到党对一位优秀县委书记的关怀,也点出了这篇报告文学写作的原委,它是为广大的党的干部作榜样,当然需要适当的阐发。

正如前文所说,报告文学的手法非常广泛,关键所在是要以事实为依据,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多种写作方法灵活使用。就《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来说,因为它是中国报告文学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因此所能使用的手法十分有限,用在这里只是当一个事例,让同学们感受到即使十分受限的报告文学中,报告文学表现的手法依然可以多样化。

【原典阅读】

哥德巴赫猜想

(节选)

徐迟

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熳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辩;他宁可含垢忍辱。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时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艰苦卓绝!多少次上去了摔下来。就是铁鞋,也早该踏破了。人们嘲笑他穿的鞋是破了的:硬是通风透气不会得脚气病的一双鞋子。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几乎粉身碎骨。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功由失败堆垒而成。他越过了雪线,到达雪峰和现代冰川,更感缺氧的严重了。多少次坚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登山运动员,爬呵,爬呵,爬呵!而恶毒的诽谤,恶意的污蔑像变天的乌云和九级狂风。然而热情的支持为他拨开云雾;爱护的阳光又温暖了他。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前进,继续攀登。战胜了第一台阶的难以登上的峻峭;出现在难上加难的第二台阶绝壁之前。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他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厚达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

闵嗣鹤老师给他细心地阅读了论文原稿。检查了又检查,核对了又核对。肯定了,他的证明是正确的,靠得住的。他给陈景润说,去年人家证明(1+3)是用了大型的,高速的电子计算机。而你证明(1+2)却完全靠你自己运算。难怪论文写得长了。太长了,建议他加以简化。

本文第一段最后一句说到的“文献[10]”就是这时他以简报形式,在《科学通报》上宣布的,但只提到了结果,尚未公布他的证明。他当时正修改他的长篇论文。就是在这个当口,突然陈景润被卷入了政治革命的万丈波澜。

台风的中心是安静的。

过了一段时间,不知是多少天多少月?“专政队”的生活反倒平静无事了。而旋卷在台风里面的人却焦灼着、奔忙着、谋划着、叫嚷着、战斗着,不吃不睡,狂热地保护自己的派性,疯狂地攻击对方的派性。他们忙着打派仗,竟没有时间来顾及他们的那些“专政”对象了。这时有一个老红军,主动出来担当了看守他们的任务。实际是一个热情的支持者,他保护了科学家们,还允许他们偷偷地看书。

待到工人宣传队进驻科学院各所以后,陈景润被释放了,可以回到他自己的小房间里去住了。不但可以读书,也可以运算了。但是总有一些人不肯放过了他。每天,他们来敲敲门,来查查户口,弄得他心惊肉跳,不得安身。有一次,带来了克丝钳子;存心不让他看书,把他房间里的电灯铰了下来,拿走了。还不够,把开关拉线也剪断了。于是黑暗降临他的心房。但是他还得在黑暗中活下去呵,他买了一只煤油灯。又深怕煤油灯光外露,就在窗子上糊了报纸。他挣扎着生活,简直不成样子。对搞工作的,扣他们工资;搞打砸抢的,反而有补贴。过了这样久心惊肉跳的生活,动辄得咎,他的神经极度衰弱了。工作不能做,书又不敢读。工宣队来问:为什么要搞1+1=2以及1+2=3呢?他哭笑不得,张皇失措了。他语无伦次,不知道怎样对师傅们解说才能解释清楚。工人同志觉得这个人奇怪。但是他还是给他们解释清楚了。这(1+1)(1+2)只是一个通俗化的说法,并不是日常所说的1+1和1+2。好像我们说一个人是纸老虎,并不就是老虎了。弄清楚了之后,工人师傅也生气地说:那些人为什么要胡说?他们也热情支持他,并保护他了。

“九一三”事件之后,大野心家已经演完了他的角色,下场遗臭万年去了。陈景润听到这个传达之后,吃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时,情况渐渐地好转。可是他却越加成了惊弓之鸟。激烈的阶级斗争使他无所适从。唯一的心灵安慰从来就是数学。他只好到数论的大高原上去隐居起来。现在也允许他这样做,继续向数学求爱了。图书馆的研究员出身的管理员也是他的热情支持者。事实证明,热情的支持者,人数众多。他们对他好,保护他。他被藏在一个小书库的深深的角落里看书。由于这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这样几年,也没有中断过;这是有功劳的。他阅读,他演算,他思考。情绪逐步地振作起来。但是健康状况却越加严重了。他从不说,他也不顾。他又投身于工作。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他把李书记等到了,带着他上了三楼,请进了一个小房间。小小房间,只有六平方米大小。这房间还缺了一只角。原来下面二楼是个锅炉房。长方形的大烟囱从他的三楼房间中通过,切去了房间的六分之一。房间是刀把形的。显然它的主人刚刚打扫过清理过这间房了。但还是不太整洁。窗子三槅,糊了报纸,糊得很严实。尽管秋天的阳光非常明丽,屋内光线暗淡得很。纱窗之上,是羊尾巴似的卷起来的窗纱。窗上缠着绳子,关不严。虫子可以飞出飞进。李书记没有想到他住处这样不好。他坐到床上,说:“你床上还挺干净!”“新买了床单。刚买来的床单,”陈景润说。“你要来看看我。我特地去买了床单,”指着光亮雪白的兰格子花纹的床单。“谢谢你,李书记,我很高兴,很久很久了,没有人来看望……看望过我了。”他说,声音颤抖起来。这里面带着泪音。霎时间李书记感到他被这声音震撼起来。满腔怒火燃烧。这个党的工作者从来没有这样激动过。不象话;太不象话了!这房间里还没有桌子。六平方米的小屋,竟然空如旷野。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只有四叶暖气片的暖气上放着一只饭盒。一堆药瓶,两只暖瓶。连一只矮凳子也没有。怎么还有一只煤油灯?他发现了,原来房间里没有电灯。“怎么?”他问,“没有电灯?”“不要灯,”他回答,“要灯不好。要灯麻烦。这栋大楼里,用电炉的人家很多。电线负荷太重,常常要检查线路,一家家的都要查到。但是他们从来不查我。我没有灯,也没有电线。要灯不好,要灯添麻烦了,”说着他凄然一笑。“可是你要做工作。没有灯,你怎么做工作?说是你工作得很好。”“哪里哪里。我就在煤油灯下工作;那,一样工作。”“桌子呢?你怎么没有桌子?”陈景润随手把新床单连同褥子一起翻了起来,露出了床板,指着说,“这不是?这样也就可以工作了。”李书记皱起了眉头,咬牙切齿了。他心中想着:“唔,竟有这样的事!在中关村,在科学院呢。糟蹋人呵,糟蹋科学!被糟蹋成了这个状态。”一边这样想,一边又指着羊尾巴似的窗纱问道,“你不用蚊帐?不怕蚊咬?”“晚上不开灯,蚊子不会进来。夏天我尽量不在房间里耽着。现在蚊子少了。”“给你灯,”李书记加重了语气说,“接上线,再给你桌子,书架,好不好?”“不好不好,不要不要,那不好,我不要,不……不……”李书记回到机关。他找到了比他自己早到了才一个星期的办公室老张主任。主任听他说话后,认为这一切不可能,“瞎说!怎么会没有灯呢?”李书记给他描绘了小房间的寂寞风光。那些身上长刺头上长角的人把科学院搅得这样!立刻找来了电工。电工马上去装灯。灯装上了,开关线也接上了,一拉,灯亮了。陈景润已经俯伏在一张桌子之上,写起来了。光明回到陈景润的心房。

(选自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思考练习题

1.报告文学与小说的区别和联系。

2.报告文学与通讯、报道的区别和联系。

3.报告文学与历史纪实文学的区别和联系。

4.比较一般报告文学与一般文学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差别。

5.报告文学应该产生怎样的社会作用?

6.哪些小说创作的手法可以应用到报告文学当中?

7.哪些文学创作的手法可以应用到报告文学当中?

8.报告文学表现的方式还可以有哪些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