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创作风格与东西方浪漫派小说比较分析

郁达夫创作风格与东西方浪漫派小说比较分析

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这使得许多人为之着迷,也因此遭到了不少人的诋毁。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本文主要从小说入手探讨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强烈的抒情色彩、露骨的坦率和大胆的自我暴露、忧郁感伤的格调构成了郁达夫区别于他人独特的创作风格。

郁达夫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他四十多篇小说中,大多有诗一样的格调,无论是叙述的语言,还是人物的语言,主观抒情性都很明显。他的小说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感情评价,小说中大量的激愤、诅咒、痛恨,以及自怨自艾、自怜自叹等情绪,往往是借助日记,或是人物大段的独白来表现。在他的小说中人物独白用得特别多。《沉沦》结尾处主人公那令人心碎的呼喊真能催人泪下,达到了一般叙述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在得到女主人公的理解以后的内心独白也十分感人。郁达夫的不少作品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有的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很像是一首抒情诗,而这种描写又绝妙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感情。《迟桂花》中以迟开的桂花香气烘托人物迟暮的心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郁达夫往往把主观抒情放在首位,以情来打动人,为了这抒情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特殊的氛围,他并不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着力,人物性格的变化也不突出,甚至结构和散文相差无几。

郁达夫作品的心理描写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刻意发掘主人公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思想意念,把这一切都毫不掩饰地袒露给读者。郁达夫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认为在艺术创作时没有什么需要向读者隐瞒的,不应该受到什么限制,即使他所倾诉的感情到了越轨的地步也没有关系。于是,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态度、荣辱感受,甚至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自私打算、性的苦闷也彻底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种赤裸裸的自我暴露式的内心描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从第一个小说集《沉沦》开始,郁达夫就形成了这种心理描写的方式。《沉沦》主人公对民族歧视的报复心情、无可奈何、自暴自弃的念头以及性苦闷的变态心理,都是靠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就是在后期现实性较强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作者也没有放弃这种方式,这两个作品虽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但主要还是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慨。可见,大胆的自我暴露在郁达夫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郭沫若所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切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创造社同仁郑伯奇也说过:“他赤裸裸地将自己暴露出来。有时还要加一点‘伪恶者’的面目,他的大胆的描写,在当时作者中,是一个惊异。”

在郁达夫研究中,忧郁、感伤、颓废的格调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郁达夫能否作出公正评价的关键也在这里。毋庸讳言,郁达夫小说中确实有忧郁、感伤、颓废的描写。不仅他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是忧郁的,就是他作品里叙述的语言、人物的语言乃至作品的结尾,也始终离不开这感伤基调。他的作品,如小说《银灰色的死》、《茫茫夜》、《怀乡病者》、《空虚》、《清冷的午后》、《在寒风里》,散文《零余者》、《感伤的行旅》、《灯蛾埋葬之夜》,自传《悲剧的出生》、《水样的春愁》、《孤独者》等等,仅仅是题目本身就传达出了一种忧郁的情绪,这是郁达夫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个因素,应该区别对待:单纯地描写感伤、颓废的情绪,描写性的苦闷自然是消极的,重要的是要联系当时的时代来考察,要看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否真实可信,更要看造成这种感伤的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一点,郁达夫本人有和一般人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各国的颓废派作品,都是对现实社会的厌弃和反抗。由此可见,郁达夫大多数作品中的悲观厌世、感伤颓废,正是他对黑暗社会反抗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反抗不那么直接,而是通过曲折隐晦的情节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作家风格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在郁达夫创作风格形成的诸原因中,有三方面最明显,也最直接。一是生活经历造就的个人气质和性格;二是传统文学的熏染;三是外国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三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无暇照顾他。郁达夫的童年是孤独的,时常伴随着他的只有老祖母那凄凉而单调的念经声。童年生活对郁达夫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郁达夫十七岁时,随哥哥到了日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这是郁达夫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郁达夫在日本期间,正是中国最黑暗、最屈辱的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低落。郁达夫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屈辱的社会地位,从内心升起一种严重的自卑感,这种沉重的自卑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对于一个正处在青年躁动期的青年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听听郁达夫的诉说吧:“人生从十八九到二十余,总是要经过一个浪漫的抒情时代的,我的这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惨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度过的。眼看到故国的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所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长期压抑的生活使得郁达夫本来就软弱的性格变得更纤细,更富于神经质,甚至发展到自轻自贱的地步。他“身体太弱,似乎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便有了肺结核……他自谦的心理发展到自我作践的地步,爱喝酒,爱吸香烟,生活没有秩序,愈不得志愈想伪装颓唐”。郁达夫在当时虽已是国内外有名的作家了,但失业却也是常事。从日本回国后,“暨南大学打算聘达夫任教授,而为当时的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所批驳,认为达夫的生活浪漫,不足为人师”。郁达夫妻子王映霞的回忆文章里也可以看到:他是终身潦倒,一生不得志的。事实上,从郁达夫的作品里,完全可以看到他生活的道路以及性格发展的轨迹。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情节总是以他的经验为基础,主要题材总是他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发展过程,一切都从他的主观角度描写。代表作《沉沦》就是这样的作品,小说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在异国倍受歧视和迫害的弱国子民的复杂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时代病患者”的典型,它饱含着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和感受。其他如《胃病》、《血泪》、《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即使是一些以第三人称写的小说如《南迁》、《茫茫夜》、《过去》等,虽然人物的名字不同,却总也离不开读者早已熟悉了的“一定的性格”。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性格气质对他创作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很难分清他作品中的情节哪些是真有其事,哪些是艺术加工。

郁达夫虽然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但毕竟是生在中国一个传统的书香世家,从七岁起,他就开始到学堂去读书,一直到十七岁赴日本之前,所受的全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郁达夫古典文学修养很高,能写漂亮的旧体诗,他又是一个有浓厚诗人气质的作家。郭沫若说:“他的旧体诗比他的新小说更好。”在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都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他们大都精通古文,能吟诗作赋,所以在他们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带上了传统文学的印记。中国古典文学以诗歌为正宗,这种样式就注定了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抒情。西方古典文论的核心是典型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点是意境说。反映到创作上,我国传统文学重表现而轻再现,这就使得中国抒情文学尤其发达,这种抒情的风采又主要蕴藏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至于说到小说,虽以故事性强、情节完整曲折而见长,但抒情描写也依稀可见:六朝志人小说讲究神韵,唐传奇追求意境和文采,而明清小说在抒情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作品已介乎于小说和散文之间了。《红楼梦》的写景抒情和情绪的渲染已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而晚清文学大师苏曼殊的小说和现代抒情小说已十分相似了,他的《断鸿零雁记》描写自己的漂泊身世,有很大的自叙传成分,感伤色彩十分浓郁。这些,不可避免地给郁达夫的创作带来一些影响。郁达夫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有一个鲜明的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作品的主要手段和目的都是为了直接抒发表现这个主人公的情绪感受,《沉沦》、《茑萝行》、《过去》等篇都是这类主观抒情的杰作。在郁达夫那里,抒情永远是压倒一切的中心,所以与其说郁达夫的小说写出了人物的性格,毋宁说是传达了人物的气质更贴切。

除此之外,传统文学的创作风格对郁达夫的创作也有一些影响,如《离骚》的悲愤情调,魏晋文学的感伤色彩,李商隐的深情缠绵,婉约派词人的哀怨悲切等等,在郁达夫的作品中都留下了痕迹。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学对郁达夫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那么,外国文学对他的影响则要直接和明显一些。留日期间,郁达夫开始接触世界各国的小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认识了各种流派。郁达夫特别欣赏和喜爱那种具有浪漫气息、抒情味浓、弥漫着浓浓忧郁情调、艺术性较高的作品。这样,首先引起他注意的便是19世纪世界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俄国的屠格涅夫是郁达夫最喜爱的作家之一,他自称“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面,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我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绕腮胡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郁达夫译过屠格涅夫的论文,在各个时期的散文论文中也常常谈起屠氏。捷克学者雅·普实克对郁达夫与屠格涅夫作过深入的比较研究,他认为:郁达夫的《过去》和屠格涅夫的《初恋》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描写了个性很强的妇女,两位作者都喜爱描写对爱情的渴望和梦想,甚至实际的肉欲经验。从他的许多作品中确实也看到了屠格涅夫的影响。此外,德国大人歌德对郁达夫也有明显的影响。《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篇主观色彩很浓的作品,这与郁达夫作品中那些不断被感情所折磨的灵魂有诸多相同之处,《沉沦》的悲剧结局也容易使人联想起维特之死。

除了以上两位大作家以外,郁达夫所受外国作品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事实上,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对郁达夫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还可以列出一串名单,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施托姆、卢梭、华兹华斯、哈代、劳伦斯、波德莱尔、缪塞、佐藤春夫、田山花袋等等。

值得提出的是,在众多外国作家作品中,日本文学对郁达夫创作有着直接影响,具体说就是日本的“小说”。我们知道,郁达夫是在东洋接受西洋文学影响,在日本的十年他则直接接触到了日本文学并受其影响。

20世纪初,日本文学界掀起一场自然主义文学运动,这场文学运动从日本作家田山花袋1907年发表着名的自我暴露小说《棉被》以后,进入全盛时期。它拥有大批作家及作品,除《棉被》以外,还有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被剪的花儿》、《太孤寂了》,葛西善藏的《吐血》、《弱者》,岛崎藤村的《家》、《新生》等等。

在日本,“私小说”被尊为“纯文学”的正宗,是不同于通俗文学的真正的文学。这种“私小说”的特点不同于一般传记,它必须是小说,其内容须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显得非常真切。艺术上,“私小说”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大胆的自我暴露,哪怕是作家灵魂中的一些肮脏的东西,也要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如田山花袋的《棉被》就赤裸裸地描写了作者对自己的女学生的一种变态的情欲。二是抒情的表现手法,如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表现。三是不重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上像散文,如被公认为日本“私小说”最佳作品之一的志贺直哉的《在城崎》几乎是一篇散文,同样,《田园的忧郁》也可以当做散文来读。关于“私小说”,日本学者久米正雄解释说:“我最近所说的‘自我小说’……并不是第一人称小说的翻译。倒是可以称之为‘自叙小说’。总的一句话,就是作家把自己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这么说就跟‘自传’啦、‘告白’啦相同了,那又不然。这必须名副其实地是小说。”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依据也是从这里来的,他的《沉沦》取材和采用的手法都与“私小说”极其相似,具体说,《沉沦》直接受到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的影响。郁达夫说过:“在日本现代的小说家中,我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他的作品中第一篇当然要推他的出世作《病了的蔷薇》即《田园的忧郁》了……书中描写主人公失恋的地方,真是无微不至,我每想学到他的地步,但是终于画虎不成。”

《田园的忧郁》描写一位诗人为逃避城市生活的喧闹,带着妻子以及两匹爱犬、一只猫来到一个农村,以求得身心的安静。一天,他偶然在园角杂草中发现了几株蔷薇,便用心培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它开花,终于有一天他看见蔷薇开了几朵小花,不禁流下了泪。但是这种激情随之变成了一种自嘲,他身边的一切都使他烦躁不安,对一切都不满,有时候他甚至想到死。在这种情绪下,有一天他看到蔷薇花衰败了,于是,他的耳边响起了一种声音:“啊!蔷薇,你病了!”以后无论他在干什么,这种声音总是在跟随着。这篇小说所写的是佐藤的亲身经历,可以说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没有用力去塑造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情节也不连贯,像散文结构,作者所表现的是自我意识,自我感觉,是作者的一种感伤心理的外在表现。那几朵败了的蔷薇正是作者心情的象征。不难看出,《沉沦》以及郁达夫的其他自叙传作品与《田园的忧郁》有许多相似之处。《沉沦》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上颇似散文,作品的人物形象并不突出。作品所反复表现的是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是作为一个在异国倍受歧视的弱国子民复杂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那种怨恨祖国不强大,海外游子无依靠的痛苦心情。其实,《沉沦》的主人公就是郁达夫自己,书中所写的内容就是他在日本十年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

应该承认:和《田园的忧郁》一样,《沉沦》也明显带有世纪末感伤颓废的情绪。同时还要看到:《沉沦》和《田园的忧郁》毕竟有所不同,后者只不过表现了主人公那种无所寄托、无限烦恼的、单纯的自我感伤,而前者则表现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祖国强大起来,希望她不再遭受列强凌辱的爱国主义热情。郁达夫企图通过主人公的死来唤起当时青年们的爱国激情和反封建的情绪,就是说,郁达夫的忧郁根植于对祖国强烈的爱,这正是《沉沦》在当时引起广大青年共鸣的原因之一。

郁达夫的小说受日本“私小说”影响很深,但又并非是“私小说”的完全照搬,他只是在技巧上接受了“私小说”的有益之处,而在题材和内容上,则又突破了“私小说”的局限。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不仅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十分复杂,就是这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这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几十年被冷落,得不到公允的评价,也是这风格,使他的作品对于读者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