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诉衷情》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诉衷情》原文与赏析

王安石

和俞秀老鹤词

练巾藜杖白云间,有兴即跻攀。追思往昔如梦,华毂也曾丹。尘自扰,性长闲,更无还。达如周、召,穷似丘、轲,只个山山。

曾经身为宰相、领导变法运动的一代风云人物王安石,暮年从庙堂高处罢归金陵钟山,就过起流连山水、诵谈禅的隐居生活。俞秀老即是他当时引为同调的诗友之一。《石林诗话》 卷中云: “俞紫芝,字秀老,扬州人。……王荆公居钟山,秀老数相往来,尤爱重之,每见于诗。”俞秀老写了首《鹤》词,王安石则步其韵而写成五首和作,时在元丰五年 (1082) 前后。这里选的是五首和作的第二首。

词从眼前情景落笔,说自己头戴白绢制成的巾冠,手持藜茎作成的拐杖,优游于钟山的白云之间,一有兴致就登攀而上,乐而忘返。“练巾藜杖”,乃隐者高士之服用物,源于晋景帝赐“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以春服、藜杖;“白云”,乃隐者高士之自乐境,源于南朝隐士陶弘景答齐帝诏:“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作为退休宰相,王安石装束得有如“山野之人”,像往昔隐士一样过着清高洒脱的生活,他经常骑驴出入于钟山道上,有时就到左近的定林寺访僧谈佛,表现出一副甘心于“舍之则藏”的豁达心境。这头两句,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写得来如白云舒卷,自然流动,大有超尘遗世的风貌。

接着,词人以 “追思”一词,笔锋陡然一折,从优游自遣的现实,逆转到丹毂如梦的往昔。所谓 “华毂”,常与 “朱轮”连用,意指彩绘车毂,红漆车轮 (“毂” 是轮中间车轴贯入处圆木)),用来代指古代高官所乘之车。词人在此以 “华毂也曾丹”,表示他曾居宰相高位,厉行变法的往事。与当前徜徉于山水之间的境况相比,这些包含着与守旧派进行多少次惊心动魄之斗争的往事,已有“如梦”之感了。“如梦”,是说“往昔”种种,飘渺永逝,恍如一梦。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往昔”虽有留恋却又归结于迷惘失意的心情。试玩“追思”二字,就能窥见词人心灵深处交织着快意当前而又不能完全忘却往昔的复杂思绪。

上片以对照性的回溯,寄寓着对今昔境遇发生巨变的无限感慨;下片则以直述式的抒发,表达了安于现状、不计穷达的自慰心情。

既然“追思往昔”,已经撩起词人的复杂思绪,他究竟如何对待呢?“尘自扰,性长闲,更无还。”这就是词人极力进行自我解脱的回答。“尘自扰”,紧扣上片结句而来,表示对尘世尽自纷扰的排斥;“性长闲”,则与上片起句遥相照应,表示对自己心性总是爱好闲静的肯定。这两句,先从反面说,再从正面说,相反相成,对仗自然,已经鲜明表达了不想重蹈丹毂梦、只想优游白云间的态度;接着追加“更无还”三字,则把作者永远不愿再回到尘世的决绝心情诉说无遗了。语气之斩钉截铁,说明作者决心终老于钟山,这也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

词人在冲决矛盾交织的复杂思绪之后,结语也就脱口而出了。“达如周、召”,是对往昔“华毂也曾丹”际遇的概括和照应,自谓居相位时,显达如辅佐周成王大治天下的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穷似丘、轲”,是对今朝“跻攀”“白云间”境况的概括和照应,自谓罢归以来,穷困似周游列国而不见用的圣人孔子、亚圣孟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本是封建时代清高之士的做人宗旨,王安石更以周、召、丘、轲自比,更显出他自负至极的性格。但是,不论“达”也罢,“穷”也罢,终以“只个山山”作结,则把他处于“穷”境的复杂心态描述净尽了。“只个山山”,犹言“只有这个钟山、钟山”! 一个“只”字,把“达”“穷”统统抹倒,置之度外;“山”字重叠,全用口语,强调出对钟山的热爱。这个尾句,不仅遥应首句,使全词首尾相接,而且词约旨远,含意无穷,既反映了他对钟山风光的欣赏和倾慕,又表达了他以穷为乐的超俗和自慰,还隐隐透露出他对穷达悬殊的怅惘和对人世变幻的慨叹。其间充满了禅宗哲理,耐人寻味,这也许正是王安石晚年热衷佛学所取得的悟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