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学·《圣经》诗歌·先知的使命》原文与赏析

《基督教文学·《圣经》诗歌·先知的使命》原文与赏析

《旧约·阿摩司书》第3章



两个人意见不合,

他们会并肩而行吗?

狮子没有发现猎物,

会在树林中咆哮吗?

捕鸟机没有诱饵,

飞鸟会被捉住吗?

没有东西触碰捕鸟机,

它的弹簧会跳动吗?

作战的警号一响,

城里的居民会不害怕吗?

除非出于亚卫的旨意,

灾祸会降临那城吗?

至高的亚卫要采取行动的时候,

必定会把计划告诉他的仆人——先知们。

狮子咆哮的时候,

谁能不心惊胆战呢?

至高的亚卫讲话的时候,

谁能不传播他的信息呢?



《先知的使命》摘自 《圣经·阿摩司书》第3章3至8节,作者传为小先知阿摩司。

就《圣经》本义而言,“先知”特指接受上帝委派、听取上帝启示并向民众传达上帝旨意的人。在希伯来语中,用以表示 “先知”的词有三个:nabi、ro′eh、hozeh,其中最常用的是nabi,其词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阿卡德时期。在阿卡德文字中,该词意谓 “被神呼唤的人”或 “传达神谕的人”——这两种意义都与 《圣经》的用法相近。《先知的使命》的主旨就是揭示这一点:

至高的耶和华要采取行动的时候,

必定会把计划告诉他的仆人——先知们。

狮子咆哮的时候,

谁能不心惊胆战呢?

至高的耶和华讲话的时候,

谁能不传播他的信息呢?

然而,只知道“先知”一词的本义还不够。要读懂这首小诗,还应对希伯来先知运动和本诗的作者阿摩司有所了解。

公元前8世纪中叶至前5世纪,希伯来民族中一批被称为 “先知”的人从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活动,史称先知运动。当时正是希伯来民族内忧外患的年代。名王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成犹大和以色列南北两国,双方兄弟阋墙,自相残杀,致使国势日衰,民不聊生。到公元前8世纪时,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亚述、埃及等大国虎视耽耽。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京城撒玛利亚被亚述攻陷。民众遭掳掠,北国亡于一旦。在此严酷的政治背景下,阿摩司、何西阿、弥迦等先知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非官方祭司集团和中下层劳动群众的代言人。尽管他们仍尊奉 “在神灵附体” 的状态中宣告 “神谕” 的传统形式,诏示的内容却主要是对腐败现实的针砭、对统治者的鞭挞和对国民的教诲与警告。此后二、三百年) 即巴比伦和波斯称霸时期),又有耶利米、以西结、第二以赛亚、哈该等先知为国民的惊醒而四处奔走呼号。在历史学家看来,这批先知实质上是当时社会的批评家、政治改革的倡导者和希伯来民族的精神导师。他们的言论被后人辑录成册,收入《圣经》正典,即为现存的先知书各卷。

阿摩司生活于公元前8世纪中叶,原是南国伯利恒附近一个小村庄的农民,以牧羊和剪修桑树为生,后来才到北国传道。当时以色列在耶罗波安王二世的统治下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阿摩司发现,繁盛和安定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发财致富的只是少数贵族统治者和富有商人,大量穷苦人仍在苦难中熬煎。于是,阿摩司无畏地揭露贫富之间的尖锐矛盾,抨击欺压穷苦人的富户,呼唤一个公正、合理社会的到来。他的诗句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阿摩司书》第5章24节),早已是知名度极高的 《圣经》 箴言。

前面已经提到,《先知的使命》意在揭示希伯来先知与上帝的特殊关系,告诉读者先知拥有 “神人中介” 的非凡身份,先知乃以“传达神谕”为最高使命。这一独特的思维模式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有人自诩为上帝的使者或代言人,必会被视为荒诞不经。但阿摩司时代就不同了。那时希伯来人刚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意识形态的最高成就是宗教。要想宣传民众、唤醒民众,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传达神谕”,因为在当时最具权威性和感召力的便是“上帝之言”。正因为如此,阿摩司在宣讲其社会学说时,才念念不忘申明自己的先知身份,申明先知负有的神圣使命。

在写作技巧上,《先知的使命》有一突出特色:先言它物,再逐层转入正题,使读者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体悟出诗人的本意。这很像中国古时的比兴手法。诗歌的主体部分欲擒故纵:

两个人意见不合,

他们会并肩而行吗?

狮子没有发现猎物,

会在树林中咆哮吗?

捕鸟机没有诱饵,

飞鸟会被捉住吗?

没有东西触碰捕鸟机,

它的弹簧会跳动吗?

作战的警号一响,

城里的居民会不害怕吗?

除非出于耶和华的旨意,

灾祸会降临那城吗?

如此峰回路转地几度周旋之后,读者才进入全诗的“幽处”:“至高的耶和华讲话的时候,谁能不传播他的信息呢?”诗人的意图终于明朗。因前文已进行了层层铺垫,读诗至此,人们会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耐人寻味。此外,诗章由多重反问句构成,一再以疑问语气强化诗歌的力度,使之咄咄逼人、雄辩滔滔,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