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寓言故事·雁王》原文与赏析

《经籍、寓言故事·雁王》原文与赏析

昔有国王喜食雁肉,常遣猎师张纲捕雁,日送一雁以供王食。时有雁王将五百雁飞下求食,雁王堕纲,为猎师所得,余雁惊飞,徘徊不去。时有一雁连翻追随,不避弓矢,悲鸣吐血,昼夜不息。猎师见之,感怜其义,即放雁王,令相随去,群雁得王,欢喜回绕。尔时猎师具以闻王,王感其义,断不捕雁。佛告阿阇贳王: “尔时雁王者,我身是也;一雁者,阿难是也;五百群雁,今五百罗汉是也;食雁国王者,今大王是也;时猎师者,今调达是也。前世已来,恒欲害我,我以大慈之力因而得济,不念怨恶,自致得佛。”佛说是时,王及群臣莫不开解。

中国人有在腊月初八日吃腊八粥的风俗,但这一风俗缘何而来?很多人是不太清楚的。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腊月初八日,印度境内的迦昆罗卫国净饭大王的太子——31岁的悉达多,经过多年的不懈追求、思索、修行,终于在尼连禅河畔伽耶山的一株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觉。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吃腊八粥,就是对悉达多太子成佛日的纪念。佛在成就大道的同时,证得了五眼六神通。

所谓六神通,类似今天人们所说的特异功能。这六通有: 天眼通,即具有遥视和透视功能; 天耳通,即能够遥听和收听到宇宙中精微的信息; 神足通,即具有飞行和穿越物体的功能;他心通,即通过接收他人头脑中的次声波而感知他人心中的一切; 宿命通,即能够知道自己或他人以往诸世生死轮回的情况和未来的种种情况; 漏尽通,即只有佛才具备的无量法力。

佛成道后,依据宿命通的本领,知道了自己久远以来生生死死的历史。以后,在他向弟子们说法的时候,宣讲了自己前世的种种事迹。这种种事迹,实际上是一则又一则含蕴佛理的小故事。佛的弟子们把这些故事记入佛经,便是佛本生故事的来由。本生就是前世的意思。在百十万年中,佛曾转生为象、鹿、猴、鸦、人、树神、帝释天等等许多种形态。佛前世的种种经历,在本生故事中都得到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记述。

《雁王》就是一则佛本生故事。让我们先介绍一下故事中的人物和背景。

阿难是佛陀的堂兄弟,也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跟随佛陀二十余年。佛灭度后,他在毕波罗窟结集经典,成为佛徒们的领袖。在有的寺院中,释迦佛像的两侧塑有佛的两大弟子,相貌粗犷老气的是大迦叶,相貌年青俊美的就是阿难。

阿难有一位同胞兄长,最初也是佛弟子叫调达(又译提婆达多),后来他背叛了佛陀,并妄图取而代之。调达曾经具有过一些神通力,他便用这神通力迷惑了摩竭陀国的阿阇世太子,又和太子一起用阴谋的手段夺取了王位,并将太子的父王害死。两人还多次谋害佛陀,必欲置佛陀于死地,但均被佛陀的大法力化解。后来调达以即身堕入地狱,而阿阇世王逐渐有了悔改之意。

一次,在吃饭时,阿阇世王的母亲告诉他,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王非常疼爱他。他手指生了疮,痛苦万分,他的父王就在他睡觉时用口吸吮,怕惊醒他,便把脓水吞咽下去。想想父王对自己的恩德和自己害死父王的罪行,阿闍世王连饭也吃不下去了,从此生了一身恶疮。此疮久治不愈,万般无奈,他只得求救于佛陀。佛陀一点也不记恨于他,为他说法,阿闍世王得救了,皈依了佛陀。毫无疑问,《雁王》就是佛陀为阿闍世王说法的一个内容。

在这则本生故事中,佛陀所要说明的是,一切现存均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人与人之间的恩德仇怨关系,也是前世宿业决定了的,有恩报恩,有怨报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阿难今日之所以成为佛的大弟子,并成为佛教的传人,是和他前世对佛陀的赤胆忠心分不开的;调达今日之所以之怀歹毒,仇害佛陀,作恶种种,堕入地狱,遭此恶报,也是和他前世屠杀雁类,捕捉雁王(佛前身)的宿因分不开的;阿闍世王今日之所以先从调达作恶而终于得救于佛陀,是和他前世(国王)食雁的恶因和中止捕雁的善因分不开的。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只不过是一些相互组合的因缘;人生没有什么东西是可凭借的,只不过是一些因因果果生生死死的关系链。什么是“我”,“我”不过是四大五蕴假因缘和合的人生,本来就是空寂的。佛教观认为,地水火风四大是造作一切的基本形态。地大性坚,支持万物;水大性湿,收摄万物;火大性暖,调熟万物;风大性动,生长万物。今日四大和合,就是人的色身;明日四大分解,人知何处?佛教观还认为,五蕴假和合而成人之心身。色蕴总该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受蕴是反映事物的能力;想蕴是联想能力;行蕴是贪瞋善恶等念头;识蕴是认识事物的心的本体。今日五蕴和合,便有知觉,明日五蕴崩解,知觉何来?从这种认识出发,到哪里去找一个可以执着的“我”呢?又到哪里去找一个可以持有的“世界”呢?所以,佛观念认为,不必有所执着,不必有所持有,对怨恶也不必计较,这一切不过都是一种虚假的暂时关系罢了。因此,一个了悟的人,应当无恩无怨,无我无世,摆脱一切因缘,一切关系的束缚,对一切都不执着持有,把心中的所闻所见所识所想所知所觉统统放下,才能发现最为原初的本心,才能得以进入觉道。阿闍世王和群臣之所以一时全部觉悟,原因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