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阿道尔夫二世(Gustaf AdelfⅡ,1594—1632),瑞典瓦萨王朝第六代国王,卓越的军事统帅和军事改革家。
1594年12月9日,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出生在斯德哥尔摩。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知识渊博。从12岁起他就掌握了拉丁语,意大利语和荷兰语,后来又学会了西班牙语,俄语和波兰语。他熟悉欧洲古典作品,并热爱军事学。他常随父亲查理九世游历各地,甚至旁听参政会议。这样,他不但开阔了眼界,而且还积累了不少政治常识。13岁时,小古斯塔夫曾在乌普萨拉大教堂代父亲宣读继位誓词;16岁便随父出征,参加与丹麦争夺卡尔玛的战争,表现得十分勇敢。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早年亲自治理自己的领地,积累了一些管理行政和财政的经验。因此1611年他继位的时候,虽然年纪尚轻,却已十分成熟和干练。
古斯塔夫二世上台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重局面。十七世纪初,瑞典在东、西、南三面临敌。在东方,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为了向西扩张,必然先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从而严重威胁到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利益;在西方,瑞典与丹麦之间为争夺卡尔玛地区的战争旷日已久,而且在古斯塔夫登位之时,瑞典已处劣势;在南方,瑞典面对波兰的威胁。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是古斯塔夫的堂兄,他曾作过瑞典的国王,因为他信奉天主教,而瑞典早已于1576年就将新教定为国教,所以在位不久,便被以查理九世为首的新教贵族赶下台去。为此,西吉斯蒙德怀恨在心,并时刻伺机夺回王位。与此同时,瑞典国内局势很不稳定。古斯塔夫二世的几位前任推行封建专制制度,侵犯贵族的权益,无视等级会议的作用,而且穷兵黩武,加紧盘剥广大人民,激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古斯塔夫继位时尚在冲龄期,按瑞典惯例不能直接执政。一些大贵族趁机要求参政,从而加剧了政治危机。为了稳定局势以摆脱内忧外患,古斯塔夫二世对大贵族作出了种种让步。他在继位誓词里保证:没有大臣们和等级会议的同意, 不制定法律,不宣战,不媾和,不与它国结盟,不征收额外赋税,不征兵等等,他将大量土地分封给作战有功的贵族,并委之以要职。贵族首领阿克塞尔·奥克森斯提尔那被任命为政府首席大臣,后来此人成为国王处理内政外交事务的得力助手。这一系列的让步缓和了大贵族的不满情绪,使之转而支持国王。
国内局势稳定后, 古斯塔夫二世逐步推行改革方针。首先,他采取措施整顿和加强各级行政机构。他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省,以此取代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由地方大贵族把持的郡。国王直接任命省长和其他重要官员。各省设立比较健全的行政和财政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障了国库的收入,打击了残余的封建领主权。从1614年起,在王廷之下,先后设立了高等法院,法官厅,财政部,陆军部和海军部。外交和国家档案也有专门机构管理。所有这些部门的官员均由国王任命,并对国王负责,这样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古斯塔夫还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的职权范围,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1617年,古斯塔夫二世制定了等级会议法,规定了会议中各等级代表的人数,权限,使等级会议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负有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的责任。与此同时,参政会的地位也提高了。国王亲自出席参政会议,认真的听取各种意见,作出决定后,交等级会议表决通过。但是,事实上古斯塔夫二世总是能够凭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雄辩的口才,而使参政会和等级会议服从自己的意志。古斯塔夫二世的这些改革,调整了国王和贵族以及其它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王权的声望。
在经济方面,古斯塔夫二世大力提倡和鼓励发展采矿和冶金工业。 由于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更新设备,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当时,瑞典铜的年产量达到2000—3000吨,成为欧洲最大的铜输出国。金属加工业也因聘请荷技师指导生产,广泛采用欧洲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而获得蓬勃发展。十七世纪初,在瑞典涌现出不少繁荣的工业城市,同时一批优秀的本国技师也培养出来,以法隆城为例, 它有5000名从事不同职业的工匠。工业的发展,不但大大改善了瑞典的财政状况,而且促进了国家的军火生产。瑞典制造的大批优质枪炮和船只在后来的三十年战争中,为本国军队提供了充足的装备。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古斯塔夫二世拨款组建了经营对外贸易的“南方公司”,瑞典的铜,铁,木材,石油不仅畅销欧洲市场,而且远运亚洲,非洲和美洲,为国家赚回大量外汇,为瑞典的对外战争打下了经济基础。
此外,古斯塔夫二世很关心教育事业。1620年他提出除大学外,还要发展专科学校。要求学生不仅学习神学,还要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政治学。他强调学校要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他诏令乌普萨拉大学说: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青年不要对自己的国家怀有自卑感,而去欣赏外国的一切,以致怀疑自己从事伟大事业的能力。同时还将300个庄园封给乌普萨拉大学,用庄园的收入来作为扩大该校的经费。他还创建了一座外语学校。古斯塔夫二世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对瑞典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在增强国力的同时,古斯塔夫二世还致力于提高瑞典在欧洲的地位,他继承了瓦萨王朝夺取波罗的海控制权的传统政策,与邻国进行连绵不断的战争。战争初年,瑞典遭受较大挫折。1612年,丹麦趁瑞典政局未稳,攻占了埃尔夫斯堡,又进逼斯德哥尔摩群岛。瑞典被迫于1613年同丹麦签订了克耐夫德条约,把西部唯一港口埃尔夫斯堡割让给丹麦,并支付了巨款赔款。
1614年,为了抑制罗曼诺夫王朝对波罗的海的威胁,古斯塔夫二世对俄开战。在荷兰的援助下,瑞典取得胜利。1617年签定和约,瑞典获得芬兰湾周围全部土地,切断了俄国进出波罗的海的通道。这次战争结束后,古斯塔夫二世立即开始军事改革。他在瑞典第一次实行义务兵役制,全国15—44岁的男子“什一”抽丁,在瑞典组成了一支拥有36000人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他以较小的战斗部队取代过去笨重的军团;普遍使用枪炮,建立灵活的战斗队列;用先进军事技术装备军队,包括用轻便的快速炮武装炮队;改善骑兵组织,制定新的军需供应制度;在实际战斗中,把战前对进攻的准备和实际战斗中的坚决进攻结合起来。这些改革保证了古斯塔夫二世在三十年战争中的辉煌胜利。
这时,欧洲已陷入天主教和新教两派封建主间的大混战——三十年战争。古斯塔夫二世看到他在波罗的海的主要竞争对手丹麦和荷兰都卷入了这场混战,而波兰也深深地陷入对土耳其的战争。于是他抓住这一时机,收回西部口岸城市埃尔夫斯堡,并于1621——1629年发动了历时八年的瑞波战争。通过这场战争,瑞典夺取了里夫兰和里加,控制了在商业上收益甚多的德维纳河口,又进一步夺取了普鲁士大部分港埠。瑞典的疆域不仅空前扩大,而且每年从这些被夺取的地区和港口获取的贡赋和关税占全国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末,丹麦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败,天主教哈布斯堡的势力已扩大到波罗的海南岸与波兰连成一片;从而使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利益受到威胁。于是,古斯塔夫二世在法国、俄国等新教国家的支持与怂恿下,不顾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参加三十年战争。他狂暴叫嚷,与其让敌人把战马拴在我们的藩篱上,不如我们把战马拴在敌人的藩篱上。
1630年6月26日,古斯塔夫率军越过波罗的海。他把步兵团的人数从2000至3000人缩编为1300至1400人,士兵三分之二配备火枪,三分之一配备长矛。这样的部队行动灵活,既便于在敌后穿插迂回,又足以发动克敌制胜的进攻。因此, 7月间古斯塔夫便迅速占领了奥德河全线,迫使波美拉尼亚签定了和约。1631年初,在巴尔华尔德又与法国签定一项条约,法国每年为瑞军提供40万道拉尔的军费。俄国也以最惠条件卖给瑞典粮食和其它军需品。得到援助的瑞军于1631年5月开始深入德国的腹地。 9月17日,瑞军在莱比锡附近的博列伊滕费尔德小镇会战欧洲享有盛名的天主教联盟军将领伊·梯里。针对梯里采用的欧洲传统密集形方阵;古斯塔夫二世摆出了一个由他自己精心设计的新阵法——楔形阵。这种阵法,步、骑、炮兵紧密配合,灵活多变,又为其它欧洲国家所不熟悉,因而大败梯里军。这一辉煌的战绩使整个欧洲为之震惊。古斯塔夫二世遂被赋予“北方雄狮”的绰号。
1631年底,反天主教同盟各国的外交官在美因兹为古斯塔夫二世庆功。在这些人的吹捧和怂恿下,陶醉于胜利之中的古斯塔夫二世决心要夺取欧洲新教盟主的桂冠。1632年他又攻克了纽伦堡,直逼慕尼黑。在列赫河战役中,他再次大败梯里军,并将梯里击毙。连连受挫的德皇被迫起用一度被削职的华伦斯坦。11月6日,古斯塔夫二世与华伦斯坦在萨克森境内的吕岭会战,双方势均力敌,激战许久不分胜负。后来天下大雾,遮住了人们的视线,华伦斯坦率德军撤退,瑞军又获胜利。但是,就在这胜利到来的时刻,古斯塔夫二世被枪弹击中,倒毙在地。这位名噪一时的“北方雄狮”就这样死在异国的土地上。
古斯塔夫二世在执政的短短二十年中,通过进行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提高了民族的文化,建立起一个机构比较完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使瑞典有史以来,第一次步入欧洲强国之林。但是,古斯塔夫二世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从他的改革中受益的只是封建贵族,而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却遭受无边的赋税和战争之苦。据历史学家推算,死于连年战争中的瑞典兵士不下30000人,而受到他侵略的国家中的人民,特别是德国人民所遭受的蹂躏更是难以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