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626—671),日本第38代天皇,大化革新的领导者,日本古代律令制国家的奠基人之一。

天智天皇生于推古34年(626),父舒明天皇,母舒明天皇之皇后宝皇女。幼名葛城皇子,及长改称中大兄,弟大海人皇子(后为天武天皇)。

中大兄的幼少时期,东亚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强大的唐朝封建帝国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威远布。朝鲜半岛上与日本相邻的新罗国努力学习唐朝先进社会制度,实力逐渐超过高句丽和百济。在此形势冲击下,建筑在部民占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落后的日本,也正处于激烈的转变中。通过学习大陆的先进文化和农业技术,日本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氏姓制度和部民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贵族恣情争夺土地,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接连不断。阶级斗争的激化迫使部分统治者要改变旧的统治方式,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掌握朝廷实权的大贵族代表苏我氏却主要想提高他个人地位,而不希望进一步加强天皇权力。苏我马子作为大臣,历仕敏达、用明、崇峻、推古四代天皇,是用明天皇以下三代的外戚,专擅朝政五十余年。马子死(626)后,其子虾夷因袭其职,专政跋扈,肆无忌惮。因此,苏我氏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大障碍,成为有志于革新的贵族和皇室的最大威胁。

双方斗争的焦点集中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舒明天皇除了和皇后宝皇女生了中大兄和大海人两皇子外,在此之前,还和皇妃法提郎媛(苏我马子之女)生了古人大兄皇子。舒明天皇在位13年(629—641),死时中大兄只有16岁,而古人大兄已是20岁的成年了。就母系和年龄来说,古人大兄具有继承皇位的有利条件。但是,皇后宝皇女力图让亲生子中大兄继承皇位,她把中大兄的幼名葛城皇子改称“中大兄”,就意味着他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舒明天皇死后,又让他在葬仪上宣读悼词,进一步明确表示他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此外,隐然保持势力的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也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由于天皇人选问题的困难,以致不得不权且由皇后宝皇女登基,是为皇极天皇。此后皇位继承斗争更加尖锐。皇极2年(643),苏我虾夷以健康状况不佳为由,让位于其子苏我入鹿。苏我入鹿为给古人大兄将来继承皇位清除障碍,于同年11月捏造罪名迫使山背大兄自杀,并灭族。这个事件,给宫廷各氏族以极大震动,许多人产生危机感,反对苏我氏擅权气氛日浓。中大兄尤其如此,因为山背大兄一死,与古人大兄争夺皇位最有势力的对手就只有他了。

这个时期,一些著名遣唐留学生如南渊清安、高向玄理及僧旻等都已陆续归国。他们在唐留学二、三十年,亲自看到唐王朝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所做的努力,亲身体验到唐代中国的稳定和富强,因而对日本奴隶制社会之积弊、政治腐败、国家落后十分不满。他们热切要求学习唐朝先进制度,改造日本社会现实,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此,他们或开设塾,招收皇室和贵族子弟进行教育,或著书立说,积极宣传中国先进的封建文化和律令制度。中大兄和中臣镰足曾先后受教于南渊清安和僧旻等人,接受封建启蒙教育,为其实现政治革新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臣镰足就学于僧旻期间,僧旻曾对他说:“在我的学堂中,最优秀的学生固然是苏我入鹿,但你的相貌却胜过他,希望你十分自重。”暗示中臣镰足要负起打倒苏我氏,改造国家的重任。在僧旻的积极启发下,中臣镰足积极主动地接近中大兄,并结成了政治联盟。

从此,中大兄和中臣镰足开始筹划革新方案。根据中臣镰足的秘策,首先利用苏我氏内部的矛盾,由中臣镰足作媒,让中大兄纳苏我虾夷之弟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之女远智娘为妃,把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从苏我氏中分化出来,使他参加革新阵营。因为他是苏我氏中负责财政事务的最有势力的人物,把他争取到革新阵营,就为夺取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与此同时,还争取一些有势力的氏族支持革新事业或保持中立。最后,中大兄等决定利用皇极四年(645)6月12日,苏我入鹿出席天皇在太极殿接见朝鲜三国入贡使者仪式的机会发难。由于准备周到,政变一举成功。苏我入鹿被刺身亡,其父虾夷见事败,于翌日焚宅自杀。政权转归中大兄手中。

14日皇极天皇退位,中大兄依中臣镰足之见,让皇极天皇的胞弟轻皇子即位,称孝德天皇,建年号大化。中大兄以皇太子身分掌握朝廷实权,同时任命阿倍内麻吕为左大臣,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为右大臣,中臣镰足为内臣,高向玄理和僧旻为国博士,作新政权的顾问。新政权成立第五天,天皇和皇太子号集群臣宣誓,“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复地载,帝道唯一”。(《日本书纪》)这和圣德太子改革追求的政治目标完全一致。8月,新政权首先向东国等皇室直辖领地派遣国司,编造户籍和校量田地。同时设钟匮听取民众意见,为革新政治进行准备。12月,从飞鸟迁都难波(今大阪)。翌年正月颁发革新诏书,进行以唐朝律令制度为楷模、以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为目标的政治改革。

革新诏书和此后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废除皇室子代民和各地屯仓,以及各级贵族的部曲和各地田庄,将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天皇专制下的“公地公民”。任命皇族、贵族为国家官吏,给与冠位和俸给,大夫以上官吏给食封。2.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行政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由国家任命官吏取代地方贵族统治。制定官制和冠位制,划定京师、畿内,整顿完善军事、交通制度。3.建立户籍和租税帐簿,实行班田收授法。4.改革税制,废止赋役,实行租庸调法。近年学界有人对大化革新诏的信凭性产生怀疑,因为人们发现大化革新诏并不是诏书原文,而是书记的编者根据以后的律令窜改的。革新诏书可能经过后人的修订和加工,但它的主要内容是不容否认的,这从《日本书纪》以外的其它文献史料、金石文以及近年发掘难波宫遗迹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得到证实。

革新诏书颁发以后,新政权开始了全面、积极的改革活动。为了推进革新事业,中大兄率先将自己领地内的领民524人、屯仓181处献给天皇。这不仅是归属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否定旧制度的举动,这些私地、私民脱离作为大贵族的皇太子家族之手,完全转归天皇专制的国家统治机构。大化三年(647),改冠位为十三阶,两年后又改为十九阶,并仿唐朝官制设置八省百官。白雉三年(652),实行班田制,同时编制了户籍。对于社会旧有陋习也极力加以排除,如奖励薄葬、禁止殉死等等。

大化革新在日本古代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它建立了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力和古代文化的发展,为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中大兄在革新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革新措施触犯了贵族的传统利益,必然引起一部分人的抵制和反抗。苏我田口臣川堀、物部朴井连椎子等守旧贵族和隐居于吉野山中的古人大兄相勾结,阴谋反叛活动。结果阴谋败露,古人大兄被诛。随着新政权的巩固和革新事业的推进,革新阵营内部的矛盾日益表面化。大化五年(649),有人告密苏我仓山田石川麻吕有谋反嫌疑,中大兄立刻出动军队围攻,迫使他自杀。白雉四年(653),中大兄和孝德天皇因迁都问题发生分歧,结果造成革新阵营的分裂,中大兄率群臣百官迁回旧都飞鸟。孝德天皇继续留在难波,翌年孤愤而死。在这以前,作为大化新政特别顾问之一的僧旻已经死去,另一顾问高向玄理则出使唐朝,不久客死异国。由于革新阵营重要人物的相继死亡和分裂,革新事业的进展大大迟缓下来。孝德天皇死后,中大兄仍未即位,让其母皇极女帝重祚,是为齐明天皇。

齐明年间,大兴土木,建筑宫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使劳动人民怨声载道。保守派乘机加紧活动,逐渐聚集在孝德天皇遗子有间皇子周围,图谋不轨。中大兄虽然镇压了有间皇子,但政局仍旧动荡不安。这时期,日本的盟国百济由于遭到新罗和唐朝的联合进攻而灭亡。中大兄为了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着的不满情绪,并获得进入朝鲜半岛的立足点,不惜以国运作赌,决定派大军渡海复兴百济。齐明七年(661)正月,67岁高龄的齐明天皇和中大兄亲自督军远征。七月,齐明天皇逝于九州筑前朝仓宫。中大兄称制,继续指挥战事。天智二年(663),日军在白村江战役中全军复殁,复兴百济的计划彻底失败。

保守派乘机编造谣言,制造混乱,对中大兄施加压力。民众在他们煽动下,不满情绪更加高涨。由于失去民众支持,中大兄感到力量单薄,于是一面加强西部防务,一面调整内政,企图对保守派实行怀柔政策。战败第二年(664)颁发诏书,宣布“增换冠位阶名及氏上、民部,家部等事”(《日本书纪》),冠位增为二十六阶,将地方中小氏族势力纳入朝廷官制,以牺牲部分革新成果为代价,暂时渡过难关。

天智六年(667),迁都近江大津宫。翌年,中大兄正式即位,是为天智天皇,立大海人为皇太弟。是年,天智天皇命中臣镰足等编篡法令,即成为此后律令制度基础的《近江令》。天智8年(669),中臣镰足病逝,天智天皇追赠一等大织冠和大臣位,赐姓藤原,以表彰其功绩。翌年,编制成最早的全国户籍,即“庚午年籍”,成为国家管理和课税的根本依据。

中大兄即位以后,进取精神大为减弱,整日追逐享受。“朝廷无事游览是好”。大海人始终是天智天皇革新事业的有力支持者,他对天智天皇的一些倒退措施和即位后的奢侈逸乐,表示强烈不满。二人之间嫌隙日渐扩大。天智10年(671)初,天智天皇改组政府,任命他所宠爱的大友皇子为太政大臣,把大海人排斥在政权之外。按当时惯例,只有皇族以及最有势力的中央大贵族出身的后妃所生皇子,才有继承皇位资格。天智天皇却把出身低微的宫人所生的大友皇子立为皇储,自然冒着很大风险。同年12月,天智天皇病逝,终年46岁,葬于山城国宇都郡(今京都市东山区山科町),称山科陵。

天智天皇死后,大海人征集军队,消灭了近江朝庭,于673年即位为天武天皇。天智天皇开创而没有完成的革新事业,由天武天皇继承并最终付诸实现。

天智天皇在晚年虽然有些倒退举动,但他的一生是前进的一生。他以武力从苏我氏手中夺回政权,学习唐朝封建制度制定律令,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建立了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推动了日本历史的发展。天智天皇因而在日本古代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