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1]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2]。
题解
此诗初刊于1910年12月《南社》第三集,后又刊于1914年5月《民国》第一号,题目改为《蒲田道中》。诗中所述为1909年春间事,应为1909年上半年的作品。此间,他曾驰函邓秋枚、蔡哲夫,云:“沙鸥(曼殊别号)月内须赴淀江省母,未克西归。”可见此诗当系写于该年六七月间前往“探母”途中。
1909年初秋,曼殊去日本东京养疴。他按照河合仙开示的地址,终于找到了久欲探望的“姨妈”(实即他的生母若子)的家。其后,若子随在海军服役的丈夫迁往淀江流域,曼殊仍频频前去看望,并对友人径称是去“探母”。
值得注意的是,曼殊以往的诗,大都凄苦悲愁之语,而这首七绝却色彩绚丽,风格明快,显然,这与曼殊享受到母爱的高度喜悦之情是相对应的。读着这些诗,在我们的灵视中,自会闪动出一个骑马吟风的诗人,愉快地徜徉在飘满歌声缀满桃花的原野上,长期沉积在心头的阴霾随风而散,整个生命盈溢着青春的欢悦和活力。淀江——即淀川。日本河名,在京都盘地,为近畿中部低地的主要河流,发源于琵琶瑚,注入大阪湾。其地有巨椋池,夏时莲花盛开。口占——指作诗不起稿,随口吟诵而成。
注释
[1]羸马——瘦弱的马。此为作者自况。
[2]上——这里是跃上、进入、映入之意。吟鞭—— 诗人所持之鞭。辛弃疾《鹧鸪天》:“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此处着一“上”字,妙在“无理而妙”,诗人以夸张性的虚拟之笔出之,极具空灵之感与飞动之势。正是此一“上”字,使我们逃避了所谓理性“决断的严肃性”,而以“游戏“的轻松与诗人一并走进一个”感觉还原“的世界。从诗艺上看,三四句互为因果,诗人之所以“道远而不愁”,只因桃花入眼,栩然心醉。其美感效应归结到一点,就是造成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从而延长读者的感知过程,促其神游于一个比理性化语言所构造的世界更“真实”的审美天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