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钱钟书

学贯中西,活用《圣经》巧讽现实

说到学识上的广博,曾经有人这样评价钱先生:学贯中西、横绝天下、千年不二出。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在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锺书在西学的研究要列居于“中国人第一位”。而钱先生也不愧这番美誉,无论是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甚至在外国文学上,可以说是融合了中外学问,自成一家,堪称为一个最具有典范的智慧熔炉。

世人皆因《围城》而知钱锺书,但却不知即使是读透了《围城》,也不能读尽钱锺书的才华。凡是读过《围城》的人,没有不被钱先生那种妙趣横生的语言所逗趣的。他像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旁观者,活络地运用各种语言,借助各种修辞方法,引用中外的各个典故,让读的人笑中含泪,泪中又感慨生活的无情和讽刺。

在《围城》中有这么一段:“方鸿渐与鲍小姐在回国途中上岸到西菜馆吃的一顿饭中,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的。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两人吃得倒尽胃口,谈话也不投机。”

再有后来的方鸿渐购买假文凭一事。钱先生便借着西方的《圣经》做了对比:“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在嘲讽方鸿渐的自我解嘲之时,他又拉来了中西古代哲人柏拉图和孔子作陪衬:“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教他们失望吗?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库府报效几万磅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

借着中西的典故将方鸿渐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种对知识的活络应用。东方文化有自己的特色,西方典故也有属于自己的经典,如果在那个时候,钱先生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的话,就会很快被淹没在摒弃西方文学的大队伍中,又何谈会有今天的学贯中西,自成一家呢?

只有真正地领悟到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钱先生在进行文学研究的时候,往往会用自己的方法将中西文学融合成一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们时常有这样的烦恼,付出的努力明明都一样,但是收获的却远远要比那些优秀的人少,是我们不够努力,还是他们太过聪明?优秀的人自然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倘若我们能够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法则的话,学习起来自然不会输于我们所追赶的那些人。

真正的学习不是追求别人的脚步,但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能参透。许多人相信真理,于是他们就前仆后继地追随着那些名人的脚步,以为只有名人、成功人士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们逐字逐句地学习,然而这种学习的结果却和他们预想的不一样,他们并没有因为学习了那些真理而成为名人,反而在原来的学识上放慢了脚步。我们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本无错,但是如果没有将这些总结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助力的话,这便错了。

真正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如果用这种态度来学习知识的话是很难丰富自己的。这就好比是囫囵吞枣,不懂得细嚼慢咽,更不懂得细细品味。这样做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我们永远只能充当一个空架子,学不到任何真才实学。这就类似于一个学习哲学的人,有了方法论,有了理论,但是不懂得结合起来运用,一味地生搬硬套,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成为哲学家呢?

学习最大的感悟就是博采众长,将所吸取的精华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像钱先生一样,能够在那个时期放眼未来,懂得兼收并蓄,自成一家。精华,取之不易,因为是精华,所以更应该慢慢地吸收和消化。当这些精华慢慢地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时,就预示着我们的学识正在不断地被填充。

扬弃,是个比较有特点的词语。对于钱先生来讲,他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时候,就保持了这种心态。吸收精华,摒弃糟粕,钱先生借助西方文学的精华完善自己的学识,成为大家。

博采众长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它告诉我们在学习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己,这种学习是没有界限的。譬如在钱先生的那个年代里,学习西方文学是很没有必要的,但是钱先生却洞明世事,以一种从容的心态看待西方文学,学它,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