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梁漱溟

《为孔孟之道讨个说法》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为孔孟之道讨个说法

梁先生语录:

你把吃人礼教和孔孟之道作为一事,岂得谓平?如若孔孟之道就是吃人礼教,吃人礼教就是孔孟之道,则数千年来中国人早被吃光死光,又岂能有民族生命无比绵长,民族单位无比拓大之今日?

历史上有一个轰动全中国的运动,那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有唤醒民族革命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这场运动的提倡者们都认为封建礼教有吃人的本质,而孔教的核心便是封建礼教,因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掀起了一场狂热的批孔运动——“打倒孔家店”。

代表人物陈独秀说:“独尊孔氏,则学术思想之专制,其湮塞人智,为祸之烈,远在政界帝王之上。”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孔孟之道的误解之深,厌恶之深。

后来李大钊评论孔教说:“锢蔽其聪明,天阏其思想,销沉其志气,桎梏其灵能,示以株守之途,绝其迈进之路。”话里话外,无不透露出对孔孟之道的批判。

梁先生疾呼孔子有功有过,不可全盘否定。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孔子提倡的礼乐之道在梁先生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下是极为被批判的,时至今日,也常为人所诟病。但是,孔孟之道中的礼教与近代的“吃人的礼教”是不等同的。在这一点上,梁先生认为,类如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者皆出自后儒。也就是说,近代所谓“吃人的礼教”并非是孔孟之礼教,而是礼教后来发展的模样。换句话说,孔孟之礼教,有它独到的好处。且不说他对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就从眼下看,它仍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而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是对孔子之“仁”的继承。在“仁”的核心中,孔子以孝悌为根本。可见,孔子对孝悌之道的重视。生活中,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以声色名利为重的社会中,这对那些看轻孝悌之道的人来说,不正是一面明镜吗?

梁先生独能生命化孔子,因为他懂儒家的精华。孔孟之道中的礼教,事实上不是近代“吃人的礼教”。孔子所强调的“礼”与“仁”,不是一种行为上的束缚,而是道德上的要求。因此,梁先生疾呼:儒家不是宗教,是道德。因此,作为后人的我们,要继承的是孔子的“活的礼教”,特别是其“仁”之本——孝悌之道。

关于孝悌之道,孔子曾告诫弟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今,这些句子不依然是能让为人子女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良言警句吗?有多少人会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要掩卷自责,又有多少人喜乐忧惧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可以说,这些话无时无刻不给人以情感的激发和人性的启迪。

人生于世,我们当时时谨记孝悌之道,做一个孝顺的人,方不枉为人。若不然,麻雀尚能反哺,何况是我们人类呢?又何况是21世纪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人呢?

人生中,我们也应当本着客观的眼光去看孔孟之道,去评价孔子的礼教思想,将孔孟之道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孝悌之道,作为自我修持的明镜,做一个懂孝悌之道、有道德的人,这样一来,才能享受无价的亲情带来的天伦之乐。而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