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怒,不贰过
梁先生语录:
要不堕入气质、习惯之中,最要者即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孔子:“先生你的弟子中有谁比较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他既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重复犯一个错误。只可惜不幸短命死了。所以,如今便没有好学的了。”这就是“不迁怒,不贰过”的由来。短短六个字,却是孔子生活态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孔子的生活态度,梁先生说:“他告诉人作生活本不是一个特殊的生活,仅是一个寻常人的生活。”正因为孔子持以这样的生活态度,因此,“孔子、颜子与常人的区别,没有特别的地方,只是生活常好常对而已”。对此,梁先生进一步指出,按照我们自然的要求,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罪大恶极的人,“都要求好的行为,好的生活,总愿意生活常好,生活常对,总不甘心作一个偶然发露流行(指人心)。”
假如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这样的要求,就能让自己的生活处于好与对的状态中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本来是对的,本来是和乐的,但是很难常常对,常常和乐”。因此,我们需要想法子使它常常对,常常美好。
而礼就是其中的一条妙计。那么,礼貌与“不迁怒,不贰过”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从表面来看,二者似乎没有关系;但深究起来,我们可以说,“不迁怒,不贰过”是礼的一种极致。何以见得?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礼在本质乃为生命本身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柔和之美,简而言之,就是生命之理。正因为是生命本然的要求,所以,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以礼相待,便可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迁怒,不贰过”正是以礼相待的表现。
南怀瑾先生说:“下等人,有脾气没本事;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这并不是说,上等人真的没有脾气。事实上,人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只是一个抑制得好坏的问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逢人遇事,若是逾越了自己承受的底限,就可能会生怒,这是第一层。往深一层里看,生怒便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这时候,若是怒气没有及时发泄出去或者咽下去,就可能会转移,即发泄到他人身上,伤及无辜。
说到怒,梁先生认为,“本来怒是从争斗本能来,在对的生活中,并不是不怒,喜怒哀乐人孰无之,以怒之冲动与性之冲动,是人生顶有力量、顶硬固的两方面”。由此看来,怒并非绝对无益。从深层次来看,怒是生命力量的象征。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认为,生活中,特别是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怒越多越好。在梁先生看来,“果使人堕入其中,便要被它拴得非常之紧”。试想,假如我们一时陷入怒气之中,或者将怒作为生活之常态,成为习惯,那么要心气平稳地做好眼下的事,或者着手做好其他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怒则心乱,心乱则阵乱,则无力。
而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怒更是祸害的来源。顶好的感情可能会因一时的怒气而支离破碎,和谐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变得凌乱不堪。一方面,在与人交际中,若带着怒气,便容易产生偏见,难以沟通;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能会迁怒。制怒很难,不迁怒更难。这也正是孔子欣赏颜回的一个原因。迁怒之后,随之而来的便可能是犯错了,即有过。事实上,迁怒本身也是一种过。
如此这般,又岂是得体知礼者所为?但是,要真正做到“不迁怒,不贰过”是极难的。且不往远处看,即往自己身上看,便一目了然了。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迁怒,不贰过”是得体知礼的极致。因为能克制过去的怒气,呈现给他人以自然的真诚的自己,所以能平静地、坦诚地以礼相待。因而,也不会犯不必要的错。不犯错,哪里又有“贰过”?
但是,倘若因怒而错,也不要因此而将错就错,不要将在这个人身上犯下的错,再在其他的人身上重复,即“不贰过”。关于“不贰过”,梁先生认为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知过,另外一层是改过。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避免“贰过”,先得制怒,才不会因为怒而犯错,更不会因为怒而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其次要知道自己的过错,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最后便是改过,过而不能改,非君子也。
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如此,便能与人为善,能与人友好、和谐相处。所以说,人生于世,我们要做个得体知礼的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须得做个“不迁怒,不贰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