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武汉之旅·宋玉故宅·风流儒雅怅望千秋

煌煌荆楚吟·武汉之旅·宋玉故宅·风流儒雅怅望千秋

宋玉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著名辞赋作家。后人因宋玉创作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常将他与屈原并称,如杜甫《戏为六绝句》云:“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可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生平和创作的整个情况,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甚至于传说的宋玉宅,在湖北竟有四处之多。

四处宋玉宅

传说的宋玉宅有四处。一处在湖北宜城。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云:“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另一处在湖北秭归县城对面长江南岸。陆游《入蜀记》记载:“宋玉宅,在秭归县之东,今为酒家。旧有石刻‘宋玉宅’三字。”清代诗人徐志鼎《宋玉宅》诗曰:“西陵峭壁锁归洲,剩有墙东水上楼。地爱高塘思作赋,山连巫峡惯悲秋。”“水上楼”就是指宋玉宅。他写的宋玉宅,显然与陆游所记相一致。还有一处在今湖北省钟祥县郢中镇兰台东侧。相传宋玉是“郊郢”人,那么这处胜迹也就有点根据。钟祥宋玉宅,汉、唐以后历代以为郢学宫、郡学宫、府学宫,遗址在今钟祥县实验小学校园内。今宅旁有口古井,名“宋玉井”。清流涓捐,泉味甘冽。1984年县政府拨专款新修了六角形的“宋玉井亭”。

第四处在湖北江陵县城北3里宋家湾西南。杜甫在《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中写道:“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诗人因崇敬宋玉而多次想到荆州来瞻仰宋玉的故居。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二中,杜甫又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这里还是说宋玉宅在荆州。南朝侯景之乱时,著名文学家庾信到江陵归附梁元帝,特意将宋玉宅作为他的住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宋玉》诗写道:“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可怜庾信寻荒径,犹得三朝托后车。”诗中将宋玉与庾信连在一起,就是因为庾信在宋玉故宅住过的缘故。所以,此处宋玉宅又名“庾信宅”。江陵宋玉宅,今存边长20米、高1.5米的正方形台基。

宋玉及其作品之谜

宋玉是何处人?生于何年?死于哪载?这些均已不得而知。关于他的事迹,《韩诗外传》、《新序》等书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但都太简单,且彼此互相抵牾。司马迁在《屈原列传》末尾附有这么几句:“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但这还是太粗略。参照宋玉的作品,大体可知,他生于屈原之后,出身寒微,仕途上颇不得志。

郭沫若在历史剧《屈原》中把宋玉写成是屈原的学生,是一个没有骨气、卖身投靠的无耻文人,这恐怕是冤枉了宋玉。

宋玉的作品,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十六篇,篇目已不可考。现在相传为他所作的只存有十四篇,那就是王逸的《楚辞章句》所载两篇:《九辩》、《招魂》;萧统的《文选》所载五篇:《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章樵《古文苑》所载六篇:《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严可均的《全上古文》所载的《高唐对》。

《文选》和《古文苑》列为宋玉所作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这十篇赋,游国恩、陆侃如等著名学者都疑其是伪托。理由之一是:从赋的发展历史看,最早的是荀卿的赋,这种赋句式与《诗经》差不多,是诗经式的赋。晚些的赋以贾谊为代表,这种赋是从《楚辞》变化而来的,可称之为楚辞式。司马相如一类赋家所写的散文式的赋,要更晚一些。相传为宋玉的这十篇赋是与司马相如一样的散文式;而时代较早的宋玉用最晚的形式写赋,是不可能的。理由之二是:这些赋中说及楚襄王时,必加“楚”字,如《神女赋》中的“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讽赋》中的“楚襄王时宋玉休归”,按惯例,本国人称本国国君,决不在谥号上加本国国名。由此可知这十篇赋决非楚国宋玉所作。理由之三:这几篇赋中大都叙宋玉与楚襄王的谈话,但都以第三人称记叙,也说明不是宋玉所作。陆侃如还指出,《高唐对》就是《高唐赋》的首段,不过多了一段神女自述的话。《对楚王问》大约是秦末汉初时人作的,后人因它记着宋玉的谈话,故误认为是宋玉之作。《招魂》应是屈原所作,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剩下一篇《九辩》,也有人提出怀疑,但从东汉王逸以来,多数意见肯定其为宋玉作品。

《九辩》悲秋

《九辩》的篇名,原是古代的乐曲名,作者借为诗歌之题。各章原无题名,旧本连写,或分或合,至朱熹作《楚辞集注》,才按文义将它分为九章。但这与篇题《九辩》之“九”,并无必然联系,只是巧合。

《九辩》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共二百五十五句。它的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颇能引起封建社会中一些失意文人的共鸣。诗中也流露了诗人追继屈原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例如诗中写道:“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世雷同而炫耀兮,何毁誉之昧昧。”面对这种小人得势、贤人却受到排挤的是非颠倒的现实,诗人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志:“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自然,宋玉的抗争精神是远不及屈原的。

尽管《九辩》多有模仿《离骚》之处,而且袭用屈原作品中的词句,但在艺术上仍有其独创性。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创立了借景抒情的典范,比传统的取譬引类、托事于物进了一大步,像诗的起首几句:

《风流儒雅·怅望千秋》古诗句出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诗人成功地将秋天草木萧疏、天高水清的特定景色氛围,与人的孤寂、感伤、郁闷等情绪融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悲凉的艺术境界。

总之,《九辩》描摹细致,情景交融,气氛浓烈,意境深远。诗中悲秋感怀的主题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