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剑门蜀道之旅·剑门蜀道·文人流芳

蒙蒙巴蜀雨·剑门蜀道之旅·剑门蜀道·文人流芳

在四川通往西安的剑门蜀道上,许多著名文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汉代著名文学家扬雄赴京途中在此停留,留下子云亭、读书台等遗迹。《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南充的万卷楼读书。唐代才子陈子昂生于射洪县,不幸为人所诬,冤死狱中,其读书台杜甫曾来瞻仰。李白故里的遗迹名胜则更多。

“西蜀子云亭”

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使绵阳子云亭享誉古今。子云亭历经多次兴废,1978年得以重建,无论规模、知名度,都堪称“西蜀第一亭”。该亭建在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读书台的遗址上。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著有《甘泉赋》、《方言》、《太玄》、《法言》。早年赴京游学途中在绵阳停留,教授学业,同时攻读辞章。其读书台遗址在绵阳市郊约3.5公里的西山。扬雄在此读书时,一位名叫玉女的村姑常为他送茶,暗生爱慕之情。扬雄被汉成帝召入宫廷,终身未返,而从未表白的玉女也终身不嫁。如今“玉女泉”依然叮咚传情。

绵阳子云亭亭基石壁上,有扬雄浮雕像。这幅造于宋代、保存完好的浮雕像仪态安祥,扬雄作道者装束。亭的左侧岩下有泉水汇成的池,相传扬雄曾在此洗砚,故得洗砚池之名。附近的玉女泉唐代石刻道教造像也负盛名。

“秉笔直书”《三国志》

陈寿读过书的万卷楼,在南充市郊西山甘露寺岩上,原为三层,依岩势叠建,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第一层石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咏赞陈寿及其名著《三国志》的诗文。第二层珍藏其手迹。第三层塑其凝神屏息、铺简举笔像。楼下为唐代所建甘露寺。四周修竹花卉,奔泉溅珠,景致幽静。惜解放后楼毁物佚,唯一大黄桷树幸存。1992年,政府又重修万卷楼。

陈寿,字承祚,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生于安汉(今四川南充北),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少即聪警敏识,属文富艳,立志为史,后果然以撰史成名。陈寿之父为马谡帐下参军,受失街亭牵连,被诸葛亮剃光头以示惩罚,为当时大辱,诸葛亮之子又极度鄙视陈寿。但陈寿著诸葛亮传时,仍书马谡过错,力赞诸葛亮执法公正的品德,颇得“秉笔直书”遗风。陈寿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并称《四史》。他也被誉为可与司马迁、班固比肩的良史之才。

“亭台不落匡山后”

陈子昂读书台在射洪县西北的金华山上。金华山汉名“烟墩岭”,南朝梁建“金华山观”,清末因“县北半里(旧县城金华镇),其山贵重而华美,故名”(《舆地志》)。

金华山分前后,前山为道教玉京观,有山门、百尺桥及二十多个殿观。后山为陈子昂“专精坟典”的古读书台。初为唐建,后因屋基塌坏,迁建梧冈岭上,由拜厅、拾遗亭、留云仙馆、明远亭、船房五部分组成。前门书“古读书台”,左刻“亭台不落匡山后”,右刻“杖策曾经工部来”。李白读书处在匡山,与金华山同傍涪江,相距不过百里;杜甫流寓四川期间,曾专程到此造访,故有此联。门内游廊环绕的纪念亭塑有陈子昂坐像,壁刻《感遇诗》三十八首,外壁有介绍诗人生平事迹的《陈伯玉先生别传》。留云仙馆后有感遇亭,立于金华山顶。当年陈子昂最喜来此诵读。明代王玑曾题诗称赞曰:“涪江绕绝壁,金华拥书台,顾此山中色,昔代有英才,拾遗陈氏子,来登此崔嵬。”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出身富豪,少年任侠,十七、八岁时尚未知书,继而感于民间疾苦,立志匡时济世,在此苦读三年,后为武后赏识,擢右拾遗。因深感仕途坎坷,辞官还里,为县令段简害死狱中。陈子昂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开一代诗风。他的诗句,一扫六朝浮华颓靡之气,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那首脍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被誉为千古绝唱。杜甫推崇他“有才继骚雅,哲近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不逊南昌滕王阁

南昌滕王阁以江南名楼之盛名著称于世,可以说主要是藉王勃《滕王阁序》之名,而另一处当年曾几乎与之齐名的阆中滕王阁却渐渐被人冷落了。

唐永徽四年(653),李元婴在洪州(南昌)都督任上修建了南昌滕王阁。其后,他接任隆州刺史,龙朔二年(662),又在隆州治所——阆中建造了作为“宴饮歌舞,狎昵厮养,田猎游玩”之所的行宫,时人亦称滕王阁。

阆中滕王阁掩映在古城阆中北部三点五公里处玉台山的茂林修竹之中。杜甫两访阆中,数次登上滕王阁。他曾这样歌吟:“君王台树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滕王亭子》)

滕王阁后侧的青石崖上有颐神洞和慈氏洞。明人邵元善将杜甫《滕王亭子》诗用苍劲秀丽的行书刻于洞壁。洞外崖壁亦刻满历代文人对阆中滕王阁的题咏诗文。

今阆中滕王阁为1989年于原遗址重建。主阁建在高三点六米的石基上,坐北朝南,为歇山式双垂檐屋顶仿古建筑。西边临嘉陵江的悬崖上建有一座随山就势的长廊,夺锦亭则在悬崖之巅。亭前石碑上镌刻着陆游面对“田连阡陌、阆苑城廓、嘉陵舟楫”之类的美景时生出的慨叹:“夺锦轩中醉倚栏,锦屏苍翠插云端。生平不喜言争竞,付与游人自在看。”

此外,阁前的一座三层鱼瓶状舍利塔也是一绝。该塔的历史比滕王阁早200年。游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此塔,都有一种塔身倾斜的奇妙视觉效果。

苍溪古渡声名著

苍溪临江渡又名临江洞,位于县城西郊二里的嘉陵江畔。渡口有古寺,内奉佛像,旁有楼阁亭榭,修竹翠柏,为游览佳处。

此地古渡本为平常渡口,因后来文人名士过此,屡有题赋而名声鹊起。唐代大诗人杜甫,一次送朋友到这里,然后放船回阆中,曾作《放船》诗“送客苍溪县,山岑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船回……”后人为纪念杜甫此行,曾建“送客亭”、“放船台”。陆游北上途经此地,在其“怀旧”诗中亦有“最忆苍溪县,送客一亭绿”句。明成化年间,四川督学吴智乘舟过此,有诗“秋老荒城气倍凉,巉崖云树郁苍苍;居民依麓茅为舍,古寺栖岩石作床”。

1935年3月18日,徐向前、李先念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此设浮桥过江,并据临江寺,打退敌人追击,胜利渡过了嘉陵江,北上抗日。

颜公离堆留墨迹

颜公离堆在仪陇县嘉陵江中游东岸江心岛,因景致秀美如“蓬莱仙岛”而与灌县、乐山离堆齐名;更因留下过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摩崖石刻《鲜于氏离堆记》而著称于世。离堆所在的新镇乡,唐、五代及宋均曾设县制。唐时,新镇县住着鲜于仲通、鲜于书明兄弟,二人官居剑南节度使、京兆尹等职,在朝中与颜真卿交往友善。肃宗上元元年(760),54岁的颜真卿从贬所离任,途经此地访鲜于氏故居,题《鲜于氏离堆记》。文中描述离堆“斗入嘉陵江,直上数百尺,形势缩宿,韵山发肃,上峥嵘而下洄洑,不与众山相连属……东面有石堂马,即古京兆尹鲜于君之所开凿也。堂北磐石之上,有九曲流杯焉……”原记四百余言,字径三寸,正书,充分显示了颜氏书法创作中期刚健浑雄、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为后代书法家推为“颜书第一”。惜经千年风雨剥蚀,皆已漫灭,至解放后,仅存一“之”字。唯南部县有清光绪年间拓本残壁,使今人能一睹颜氏书法丰采。

宋代以降,后人在此修忠贤祠,纪念颜真卿。今仅遗址处存明正德年间监察御史卢雍撰《颜鲁公祠之碑》和清道光时保宁府教授李义德撰《重修离堆山忠贤祠记》尚完好。二碑简述了颜真卿反对安史之乱、惨遭缢杀的悲壮史实。一为楷书,一为汉隶,书、刻技法高妙,为珍贵艺术品。后人曾有《离堆怀古》诗:“名胜传留此,空余草木黄;颜公遗迹在,凭吊倍凄凉。”

“阆苑千葩映玉寰”

锦屏山因其隔江与古城阆中相望、“花木绵朵似锦,两峰连列如屏”而得名。同时,又以临江而立、状若马鞍而享“天鞍山”之名。

锦屏山近年修葺了观星楼、少陵祠、张宪祠、放翁祠、八仙楼等名胜,使阆中城南成为游人乐游之地。

观星楼内立有阆中土生土长的西汉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观天象的大型青铜塑像。他曾在阆中蟠龙山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观星台,发明并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书——《太初历》,曾受汉武帝征聘,官居太史御诏。其后,阆中天文学家辈出,成为我国汉代天文研究中心。唐代著名星象学家袁天纲在锦屏山顶题刻叹曰:“此山磨灭,英灵乃绝。”

杜甫曾两度来阆中,历半年,写下《阆山歌》、《阆水歌》等七十多篇诗文。他曾在《阆山歌》中以“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之句赞美锦屏山。现山上的少陵祠庭堂双层错叠,绿竹掩映,借山为景。

八仙楼在锦屏山顶,其后为穹形洞窟,塑有个性鲜明的八仙群像。从八仙楼纵目眺望被嘉陵江环绕的古城,可以体味到明代杨瞻诗中的意境:“云辞老树飞扬去,江抱巉崖环水来”,“古阆城南别有天,山奇不类在人间”。

苏东坡曾游历锦屏山,慨然叹曰:“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