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嵩山·巍巍中岳神话世界

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嵩山·巍巍中岳神话世界

在我国五大名岳中,嵩山位居中央,因而得名中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包括太室山、少室山等山峰,东西延伸100余里;古称外方,又名嵩高,东周时定为中岳;与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合称五岳。传说玉皇大帝派五名天将下凡降伏妖魔并镇守四方及中原。天将山高到中原变成一座大山,玉帝以他的名字封此山为“中岳嵩山”,其他四将分别变成了东西南北四岳。

峻极峰为嵩山主峰,周围又有太阳、少阳、玉柱、凤凰等七十二峰及玉乳峰。登顶可以俯瞰群峰,又可北望黄河。民间传说曾有一只八腿巨蝎要争嵩山王位,请来峨嵋山一峰来与峻极峰比高低。败北后巨蝎一命呜呼,化为蝎子山,迄今此山之蝎均为八腿,而周围山上的蝎子则为六腿。嵩山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著名胜迹有汉代嵩山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北魏嵩岳寺塔、元代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等,如同一座历史画廊。

嵩山是道教“第六小洞天”。传说晋代道士鲍靓于元康二年(292)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道士寇谦之也在这里修道七年之久。唐代道教学者李筌隐居山中,在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因此嵩山的道教文化相当发达。而少林寺为佛教禅宗祖庭,嵩阳书院又为儒学著名书院。因而,嵩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荟萃之地,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名副其实的圣山。

中岳是一个神话的世界,其中与大禹有关的传说尤其多。

禹都阳城有遗址

大禹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嵩山一带是他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他化身为熊、开山导河以及妻子化石生启都发生在这里。因功勋卓著,舜帝禅位于大禹。《世本》云:“禹都阳城”。《竹书纪年》亦称:“禹避阳城。”

阳城遗址在登封县告成镇东北角。该城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军事要地之一,屡有战争。《史记·郑世家》:“十一年,韩伐郑,取阳城。”《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十一年将军摎伐郑,取阳城。”如今,古阳城的夯土城墙大部尚存,其中北墙尚有8米之高。全城南北长约4里,东西宽1.5里。周围散布大量的春秋战国时代的陶器、板瓦等碎片,还发现有作为城市输水之用的三通或四通陶制管道遗迹和储水池;南城墙外,有铸造铁器与铜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属战国时期。在阳城遗址周围发现的陶器上有不少都印有“阳城”“阳城仓器”等陶文戳记字样,由此更进一步肯定此地就是古代阳城。

在告成镇西2里,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两座东西并列的古城堡遗址,称为“王城岗遗址”。东城大部已毁,西城大致呈正方形,面积1万平方米,城墙有基础槽,填土都经夯实。此遗址的年代相当于“龙山文化”中晚期,是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的古城堡。它是否曾是大禹之都的阳城?这个千古之谜的最后揭开尚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但无论如何,以上两座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今后寻找禹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汉代三阙耐寻味

中岳嵩山有三座驰名海内的汉代石阙,即太室阙、少室阙与启母阙。这三座石阙均与我国上古神话传说有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史意义。

据神话传说,大禹治水时娶涂山娇为妻,住在崇山;妻妹涂山姚住在季山。大禹开凿高山疏导河水时,被妻子涂山娇发现了真相,原来大禹变成黑熊才能开山。涂山娇一怒之下化为石头。涂山姚又嫁给大禹,做了大禹的第二位妻子。于是,大禹把崇山、季山分别改名为太室山、少室山。现代神话学家认为涂山氏姐妹与大禹的关系,反映了上古时代姊妹共夫的婚姻制度。后代为纪念涂山氏姐妹,分别在太室山下建造太室山庙,在少室山建少室山庙,并各在庙前树立一座神道阙,即太室阙与少室阙。

据史籍记载,太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就在嵩山中岳庙前不远处。阙高约4米,其东西两部分相距6米多。阙南面刻“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俊健有力。阙上有铭文两段,隶书二十八行,刻于元初五年;《评碑记》称其字“雄劲古雅”,在书法史上有一定地位。阙身四面均有平雕画像,内容为车骑出行、舞剑图、各种动植物及建筑物,共五十余幅。

少室阙在登封县城西10余里,亦创建于东汉,是汉代少室山庙前神道阙。阙北面刻有“少室神道之阙”六个篆字,其他铭文剥蚀严重。此阙刻画像六十余幅,有车骑出行、驯象、斗鸡等等,其中以马戏图最珍贵。此图上刻两匹飞驰的骏马,其中一匹上有倒立女子一位;另一匹上有长袖女子一位。线条流畅自然,画技十分高超。

在中岳太室山南麓的万岁峰下,有一块高10米、周长40余米的巨石,即启母石,这就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大禹王妻子涂山氏的化身。据《淮南子》云:“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这位启,就是后来夏朝的开国之君。神话学家认为启母石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实物遗迹,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为此石建有启母庙,纪念涂山氏。

河南嵩山启母石

启母阙在启母石旁,建于东汉延光二年(123),是汉代启母庙前神道阙。阙上铭文为小篆体,俊逸遒劲,是汉代书法之珍品;铭文内容记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阙身雕刻画像,现存六十余幅,其中有大禹化熊、骑马出行,猎兔、斗鸡、驯象以及饮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