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

《南齐书》

《南齐书》为梁萧子显所撰。萧子显字景阳,原籍兰陵,是南朝豫章王萧嶷的第八个儿子,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生于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享年49岁。萧子显以前朝帝王子孙的身份修撰前朝史书,在二十四史的编撰者中仅此一例。

《南齐书》是记述南朝萧齐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开始称为《齐史》、《齐书》,后来为区别李百药所撰的《北齐书》,北宋时期的曾巩加了一个“南”字,才成为了今天的书名。共60卷,现存59卷,包括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佚失的1卷是序录。《南齐书》主要根据檀超、江淹等官修“国史”,并参照沈约的《齐纪》、吴均的《齐春秋》、萧子云的《齐书》等修撰而成。

由于《南齐书》是当代人写当代史,所以它一方面保留了可信的原始资料,另方面难免出现毁誉、恩怨、抑扬的偏颇。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十三就曾经质疑说:“子显以齐宗室,仕余梁而作齐史,虚美隐恶,其能直笔乎?”尽管如此,受史家“秉笔直书”传统精神的影响,萧子显事实上还是能够做到“直书无隐,尚不失是非之公”(《四库提要》)。刘知几《史通》中也赞许说:“子显虽文饰蹇涩,而义甚优质。”这是因为在《南齐二传》中,叙述宫闱的事情既有所隐晦,不见篡弑的痕迹,又能微露其意,兼有史家“言外之意”的精神。这种书法的忌讳,和《宋书》有某些相同之处。该书较有价值的是志,《州郡志》每州之下除地理建置沿革外,还简略叙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史料价值较高。另外,《南齐书》的叙事风格比较简洁明快,明白晓畅。

《南齐书》的体例如前所述,大多是因袭私修的前史,篇名尽管不完全相同,但内容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差异。志的部分缺少《食货志》、《艺文志》、《刑法志》,在《天文志》、《五行志》之外,又增设了《祥瑞志》。志的局限还在于编次的繁简失当:《天文志》中,只记“灾祥”;《州郡志》内,不记“户口”;《祥瑞志》记载的大多是“图谶”。所有这些,就史家而言,都属于不妥,尽管在其“自表”中曾辩解说:“天文事秘,户口不知,不敢私载。”

虽然如此,但如果与《宋书》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叙事,《南齐书》都更为简洁。如《刘善明传》记载刘善明上书朝廷的十一件事,每件只用一句话进行概况;《张欣泰传》中张欣泰上书二十条,只录入了其中的一条“宜毁废塔寺”。取材方面,《南齐书》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如卷五十二《檀超传》中,记载檀超上表制定修撰史书的条例,文字虽然简短,但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本书的又一特点是在列传中多用类叙法,即由一件事情进而推及到多件事情,由一人兼论多人。另外,其书法用笔方面,则更多曲笔回护。如《高帝本纪》,多用回护的笔法——在叙述顺帝逊位时,对篡弑之事就予以了回护。又如《褚渊传》、《王晏传》和《萧坦之传》等,虽然对主人公的失节不置一词,但负恩丧节的行为自见,这些都是曲笔的妙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