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古人讲“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问题错综复杂、矛盾相当尖锐,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政治制度建设,抑或文化建设,关键都在于找准重点、抓住关键。我们当前阶段文化建设的关键在哪呢?这便是“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这便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便是“文化自信”,即牢牢地抓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在继承和发扬中唱响中国声音。简言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扬光大,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 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8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在这里,他强调了通过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过程中的“底线”:“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首要的便是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和加强这个共同思想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特别是以美国以首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干涉,给多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各种障碍,也引发了诸多动荡。这使得意识形态问题十分复杂。对于我国来说,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国经过17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所选择的正确道路。但是,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存在试图把中国纳入新自由主义体系的各种思潮,特别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各种媒体制造舆论、混淆视听,以西方作为改革的标准,妄图改变中国的性质。针对这种背景,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注:同上书,第20页。)。针对社会上流行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应该注意倾听。不过,对于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各种极端言论,我们应该加以警惕。“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1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所以,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重点推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注:同上书,第86页。)。
在应对当前意识形态复杂局面时,重点工作有两项: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一些地方社会风气不好,归根结底,也是信仰缺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任务的落实。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有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领导干部要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门主要媒体的内容,带头把住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导向,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
二是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越来越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改革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今天,我们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比过去更加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新闻舆论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的团结奋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新闻舆论如此,道德建设也是如此。“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59页,外文出版社,2014。)。所以,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文艺工作同样如此。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给文艺界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二 培养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大业提供精神支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便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人民出版社,1991。)。从革命到建设,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但从来都是与自己的实际历史条件有机地结合,创造性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可以说,独立自主始终是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基本保证。
在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观念上也出现了多样性、多变性特点,特别是随着因特网的快速普及,过度传播也使得思想观念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在此背景下,以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潮以及各种极端个人主义言论亦在某种程度上大行其道,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挑战,从而对民族复兴事业造成一定的危害。针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同志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8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从精神独立性这个高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尽管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到建设的一贯思路,但是如此重视这个问题并系统地从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角度来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过去未曾有过。在直接的意义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三个落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系统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辩证思考。
(一)有理想才有境界:中国梦
担任总书记不久,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由此开始,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得到了一个高度浓缩而通俗、内涵丰富而极具感召力的表达。这既是党的文化理想和精神追求的一次集中表达,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负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使命,被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文化“价值高度”,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以切近人民心理、体现大众认知、符合民间表达的语言创造了能够获得最广大人民认同的文化符号。中国梦的表达,也是习近平同志文化建设之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之一。
1 在接近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实现的时候,它既集中体现了中国信心,又高度表达了艰苦奋斗的决心
习近平同志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他同时告诫我们,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为此,他提出三个“牢记”:“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在直接意义上,就如我党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那样,这“三个牢记”,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发人深思、给人力量。而承载着这“三个牢记”的中国梦,既是信心的表现,又是决心的表达。
2 它既总结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展望了光明前景
习近平同志一贯强调,中华民族5000多年连绵不绝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的“根”与“魂”,是我们的力量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更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最终,它是在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创造出来的,是伟大的中华文明之当代延续,是中华民族非凡创造力的当代体现。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充分提高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3 它既丰富了中国精神,又开阔了世界视野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通过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丰富了当代中国精神。中国梦同时也是倡导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因为,我国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他阐发中国梦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在此意义上,中国梦亦开阔了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视野。
(二)有底气才有实力: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过程中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所形成的全社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所在,亦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工作的指针,同时亦是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的根本依赖。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它的基本手段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当代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底气,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骨气和底气所在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核心价值观。不过,无论是哪个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都是决定其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其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和人民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8页,外文出版社,2014。)”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价值观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这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它是五年千文化传统不断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精神的凝结,它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概括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也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从根本上说,一种文化的力量,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三)有自信才有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是世界历史上的创造性事业,也是面向未来的,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尤其需要要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之“根”上。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和独特的体会和感悟,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他的讲话处处透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中汲取了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和实践经验。例如,谈到群众观点时,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诚于中者,形于外”,崇尚古人“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要求务实时则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主张“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他反复强调,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我们的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81页,外文出版社,2014。)因此,他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谈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他都将中华文化视为重心所在。一方面,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乃精神独立性之体现。“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怎么做到这一点?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在今天,我们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继承传统文化,而是以现代的方式使之活起来,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